疫情下的医护人员心理防护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2-24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疫情下的医护人员心理防护与应对”系列讲座

第二讲 疫情下的医护人员心理防护——危机与识别

授课人:刘莹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注册催眠治疗师 

(2020.2.11)

各位老师,各位护理界的同仁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继续我分享第2个主题内容:疫情下护理人员的心理防护——危机与识别。在开始前,我想和各位同仁分享一个好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通知(国办发2020年4号),发文日期是2020年2月10号,文件提出了7项具体措施,第1项是改善医务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第2项是维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作息时间。这里面就涉及到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问题,健康体检问题,还有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我们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是护理和护理教育的专业委员会,践行和落实国务院的文件政策,主要是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再就是要落实医务人员待遇,提高卫生防疫津贴的标准。第5项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加安全的职业环境;第7项是弘扬职业精神,做好先进表彰工作。我觉得这也是党和政府关心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个鲜明导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所以,今天在开讲前,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大家。

刚才,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国家专门下发的关心医务人员,维护身心健康的通知,我感受到下发文件本身其实也是提高我们心理免疫力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我们谈到预防,实际上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生理预防系统,就是我们身体上预防各种疾病,例如为了防止感冒,就要多穿衣服,有病了就去看医生,这些大家都容易接受。实际上人体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心理预防系统,这在以前往往是被人忽视的,也不被人接受。生理和心理两个预防系统,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预防机制。引伸到免疫系统,我认为这是两大系统构成一个身心,一个是我们是身体生理的免疫系统,再一个就是心理的免疫系统。

在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时,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免疫系统会对所处现实状况产生相应的反应。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危机,通常指突发灾难事件。突发灾难事件分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两大类。公共危机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四个组成部分。比如,地震、台风、水灾等属于自然灾害;火灾、交通事故、工厂爆炸、空难、海难、矿难等属于事故灾害;传染病疫情、SARS、禽流感、食物安全等属于公共卫生事件;战争、恐怖袭击、经济安全事件、人质劫持等,属于社会安全事件。自杀、抢劫、性侵、校园暴力、创业失败破产或者是突然死亡、重大疾患等,属于个人危机事件。当前的新冠疫情,还有03年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属于公共危机事件当中的一种。这些突发事件为什么能够造成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呢,它的机制是哪什么?今天我们主要针对现在面临的公共卫生事件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要从脑结构与脑功能开始谈起。1.只有灵长类哺乳动物才有的认知功能,位于大脑皮层;2.哺乳动物拥有的边缘系统下丘脑、海马体、杏仁核体,是我们的情绪中枢;3.脑干和小脑是我们的躯体中枢,爬行动物大脑基本只有这两个部分,主要负责皮温、呼吸、心跳、血压等,是维持生命运转的躯体中枢。从下往上整个象征着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心理状态上来讲,从平静状态到恐惧状态,生命危机严重程度越来越高,刺激大脑的区域脑活动就越来越趋向原始。心理平静的时候,就像今天大家来学习交流,感觉是安全的,这个时候,是大脑皮层在起作用。但在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的时候,那就只有脑干和自主神经系统在起作用。理性的认知功能在平静的现实状态下可以进行,但是到恐惧的时候大脑就只剩下了条件反射,认知功能就会被关闭。所以我们在面对非常有恐惧的人的时候,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给他一个拥抱效果会更好。

从生理上讲,举个例子,我们在黑天下班之后独自走在路上,路灯也不亮,突然间看见一个黑影在晃动,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疑惑,然后就马上警觉起来,浑身汗毛孔都竖起来了,如果你看到一只小狗,觉得你能打过它,你就进入一个战斗状态;当你觉得打不过,准备撤退,这就是逃跑状态;当你觉得你跑不过,它就要追上你了,人很可能就会进入装死木僵状态,惊恐发作就是这种状态。这一套反应起什么作用呢?它是一个生理的自我保护作用,这就是原始的本能。在我们机体里,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是让我们战斗,让我们兴奋;而副交感神经让我们放松。我们每天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相互调解协调进行工作的,在遇到危险时为了自我防御所产生的行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行为,都不一定会产生坏的结果,适当的反应会让自己免于受到更大的伤害。

最近的疫情大家都很关注,假设有一个人在重灾区武汉,他不愿意戴口罩,那么,他肯定是第一个被感染的,很可能是感染最严重的。如果不加强自身防护,就会造成这样后果。说到这,大家就能感觉到,我们对这场疫情的恐慌本身也是好事情,我们注意到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要注意洗手等等这些措施。有的人平时不太注意个人卫生,现在也知道回家要洗手,出门要戴口罩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从心理反应上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良性应激反应。它能够调动我们身体的那种潜在的能量,积极的应对,上面说的自觉洗手就属于良性应激反应。2.不良应激反应。就是由于压力过大等等,造成了我们身体非常的不适感,我们后面会具体讲到。3.机能障碍。就是正常的一些社会功能都已经受损,比如以前能做的事情,现在同等条件下做不了,甚至影响了现实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识别不良应激反应,主要有下列五个方面:

(1)认知困扰。对事情感到失真。例如大家出门都戴口罩,但有的人就是感到没那么严重,觉得没有必要。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和一个人说什么谈什么,他好像没听到似的,不知道刚才说了什么,但一般这是因为他在思考别的事情,如果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可能是出现了认知困扰。再就是失去判断,比如现在关于疫情的信息很多,很公开,各种小道消息也不少,但有的人就是相信小道消息,不信官方信息,非常恐慌,对真假信息无法识别。还有一种就是过分自责,觉得自己或者家人感染了感到非常内疚,总是想得很多,觉得被隔离了又不能上班、不能照顾家,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思维进入一种混乱状态。

(2)情绪困扰。第一种反应是过度焦虑,担心我的病能不能治好,担心明天怎么样、后天怎么样等等,看到的全是负面的东西,正面的预期难以进入。第二种反应是易怒,以前不爱发脾气,现在动不动就发火,情绪很不稳定。第三种反应是抑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以前喜欢的东西现在也不太喜欢了,说话也少了;第四种反应是恐惧害怕,回避现实,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第五种反应是过度悲伤,看到听到一些消息感到非常悲伤。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遇到悲伤一段时间都能缓解,但受到情绪困扰的人会长时间处于悲伤状态,难以自拔。

(3)行为困扰。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容易冲动,一冲动还很冒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群里的学友突然加我,说他认识的一个老师,现在已经是一级防护防控了,还要上门去给学生补课,家里人都反对她,但她非得去。大家想一想,难道她就没有感觉这个时候去有危险吗?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他问我该怎么办,我说那你跟她说现在用网上补课行不行?这个学友和老师说了以后,她才反应过来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教学。其实这就是一种冒险冲动的行为。另一个现象就是乱用药物,有的因为担心感染,看了网上说的中药方剂、双黄莲等信息,即使身体正常也开始服药,用各种药来预防,这也是一种行为异常。还有就是突然开始过度饮酒、在家渲泄的过度的补偿性行为等。

(4)生理困扰。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头疼、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手心冒汗,精疲力尽等等,有的表现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症状,睡眠不好这种情况存在的人比较多,其他的症状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以上是我们列出来的一些常见的识别不良性应激反应的征兆。

(5)精神困扰。在三观层面、信仰层面有些动摇,思想行为和原来明显不一样,可能就是精神层面有些动摇。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具体展开。

我们了解了上述不良应激反应,才能为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只有认识到我们才能预防,主要有两个益处:一是在面对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病人,甚至家人时,当出现上述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宣传教育解释,这些都是在突发事件当中,人们产生的一种良性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消失。同时对于我们自己,当了解了这些应激反应的时候,也降低了我们个人产生这种心理困惑反应的概率,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暗示,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实际上每个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荆棘和挫折,自己不能解决和处理时,心理就发生了一些失衡状态,而这种失衡状态就可能形成心理危机。那么我们在这场疫情中如何面对心理危机?怎样降低自己的心理压力?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课程内容。今天我们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来源:中国研究型医学会

北京市 行业建议 中国研究型医学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