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众人欢呼,他却偷拭眼泪

2022-08-16 09:57:27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探月卫星开启了奔月征程。14天后,“嫦娥一号”向地球传回清晰的图像。当大家跳跃祝贺时,电视镜头里的孙家栋躲在僻静角落偷偷擦眼泪。此时的泪水,既是喜悦,也饱含着艰难和不易。

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孙家栋在僻静处偷拭眼泪

入伍源于红烧肉

1942年,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录取。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孙家栋的求知愿望,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建高楼,修水坝,造大桥。

194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的消息使孙家栋为之一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虽然通过了各门考试,他还必须过俄语关。孙家栋凭那股犟劲儿闯过了俄语关,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为日后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1950年农历正月十五,孙家栋本来要去姐姐家过节,一位同学兴冲冲地告诉他:“家栋,饭堂今晚加餐红烧肉。”在食品匮乏的年代,红烧肉的诱惑让孙家栋禁不住咽了下口水,留在了学校。

饭堂弥漫着红烧肉的香气,学校主管来到饭堂大声宣布:“各位同学,大家把饭碗都先放一下。上级决定,要从你们中选拔飞行员和技术人员入伍去空军,任务很急,现在就报名,通过审查批准的人今晚即出发!”

孙家栋放下了碗筷,当机立断,接受祖国的选择,当天报名,当天获批。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他当晚登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第二驱逐机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

如果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那么,这次机遇是孙家栋平时的努力所赐。

任空军俄文翻译时的孙家栋\王建蒙供图

太空奏响《东方红》

1951年初,国家选拔学员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留学,孙家栋通过了层层考核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1958年3月10日,孙家栋在苏联完成了7年学业,带着一枚纯金质“斯大林奖章”,谢绝了学校的留校邀请,毅然回到了祖国。

斯大林金质奖章\王建蒙供图

1967年7月29日午后,孙家栋正在伏案工作,进来一位军人,说:“孙家栋同志,国家确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展人造卫星研制。决定调你负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上级派我向你传达,要求现在就去报到。”

太空奏响《东方红》,听似简单,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单向地球播出《东方红》乐曲,就要解决乐音装置、发送遥测参数,攻克电子线路产生的复合音模拟铝板琴演奏效果、以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的节拍控制振荡器发音等难题,才能保证乐音嘹亮悦耳。还有电源、天线、姿态控制等难题更需要逐项解决。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

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塔

王建蒙摄

祖国火箭飞多高,我们的头抬多高

1985年10月,中国庄严宣告:中国运载火箭将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任务,随之组成由孙家栋任团长的中美航天合作代表团。海外华侨、华人对孙家栋说:“祖国的火箭飞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抬多高。”

然而,与美国人谈判绝非轻松,一次次较量、一次次力争和担当,最终,美国制造的卫星跨洋过海运到中国,在西昌对接在了中国的火箭上。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共完成48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任务,为29个国家和地区发射了56颗商业卫星。

1993年孙家栋与美国大使芮效俭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关于卫星技术安全协议备忘录》

犹向苍穹布“北斗”

1994年12月,65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在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陈旧性腰肌劳损的疼痛让他步履艰难;因患有耳石症,过度劳累便会头晕目眩;好几次听到卫星发射有情况,他拔掉输液针头便往机场赶。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71岁的孙家栋被任命为国家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组织制订了“绕、落、回”三步走的实施计划。2007 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探月卫星开启了奔月征程。14 天后,“嫦娥一号”向地球传回清晰的图像。当大家跳跃祝贺时,电视镜头里的孙家栋躲在僻静角落偷偷擦眼泪。此时的泪水,既是喜悦,也饱含着艰难和不易。

2021年2月22日上午,“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圆满收官。

孙家栋肖像  杜爱军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92岁的孙家栋如同太空中的人造卫星,时刻输出与奉献,他的航天梦无止境、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