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和国的脊梁?

2023-03-23 13:38:53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

当「深海一号」挺进更遥远的深海,当「歼-20」的龙吟响彻大江南北,当华夏儿女在太空「筑梦天宫」,当一项项大国重器将山川之远化为举足之遥……

想象变成了现实,传说成了真。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气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从百废待兴到腾飞崛起,期间是无数仁人志士在各自岗位拼搏进取,一次又一次创造“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他们就是“共和国的脊梁”,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般的意志,那不屈的精神化作宇宙星辰,闪闪发光,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扫描上方二维码,体验科学大师的故事宇宙)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发起实施科学家主题宣讲活动,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动员19所高校创作排演20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将先辈们的品质在青年群体中传承发扬。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不过时。

1

“求是”精神

1918年,一位留美8年的青年以“气象学博士”的身份重回故土,想要在祖国大力发展气象事业。

彼时的中国政坛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当年的美国已经拥有200多座测候所,而中国只有香港和上海两座,且都是由外国人控制。

我国气象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日本人正细致地研究着中国气象和地理,并从中获取大量战争情报。

对此,这位爱国青年百感交集。

因为他知道气象学的重要性,这不仅牵涉到农业生产生活,还与战争战备也紧密相关。

他下定决心:

中国人必须要开展自己的气象学了。

1928年,他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斟酌,终于把研究所定在了南京城中北极阁,并由他来担任所长。

中国人的气象科学就此起步。

此后8年里,这位青年踏遍兵荒马乱中的中国,亲自主持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气象观测站 。

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

从那一天起,中国的气象事业终于由中国人来主导。

完成这一重任的青年,就是后来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

他一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诠释了何为“求是”精神。

“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这样的精神如星辰一般,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指明方向。

2

敬业精神

你知道照片中这位面色凝重,略显疲态的男人是谁吗?

曾仁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的中国航母舰载机之父——罗阳。

中国航空能够在短时间内摆脱大国技术封锁,使我国战舰冲上云霄,遨游苍穹。

罗阳,作为这一切成就的缔造者之一,却匆匆与这个世界告别。

当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影像公开,人们才注意到,在离世三个小时之前,他的脸上挂着微笑,但却已经写满了疲惫。

身为沈飞老总的他,他的忙让人难以置信,甚至匪夷所思。

自2002年起,罗阳便开始了“611”模式,一周六天,每天11个小时。

在舰载机新项目紧张的时候,这一模式从“611”变成了“711”,以及最后变成了“720”,每天20个小时连轴工作。

在罗阳背后,催他一刻不停的,有他矢志不渝的航空报国梦,也是一个实时写定的时间节点。

在他任职期间,沈飞每年都放飞一款新型战斗机,沈飞的战机每年交付量从最少的四架,猛增至进百架,一架战斗机的零部件超过28000多件。

千丝万缕,千头万绪。

遇到任何问题,最后都会指向同一个人——罗阳。

“研制战机,要么是0分,要么是100分,没有中间分。”

一手是国家财产,一手是飞行员的生命。

当飞在几百米的高空,体型巨大的航母,也会变成一片飘在大海上的树叶,而罗阳要做的,却是让战机降落在那条如细丝的叶脉之上。

成功了,航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而失败了,就要机毁人亡。

2012年11月22号上午,在他的注视下,一阵呼啸,几十吨的战机稳稳停在了甲板之上。

至此,我们中国人也终于有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但就在这一天,罗阳度过了一个极度漫长而痛苦的长夜,心绞痛折磨了他一宿。

他默默忍受,谁也没说,不想因为自己的小事,扫了大家兴致。

当提着的那口气终于放下,身体崩溃决堤,之后便是他留给我们的那段最后的影像:

他勉强微笑着,甚至连拥抱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掌声和欢呼声里,谁能想到,这已经是罗阳生命里仅剩的最后3小时。

罗阳一头栽倒在车上,便再也没有醒过来。

在他仓促结束的51岁生命中,他有整整三十年都在为中国航空而奋斗,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却连短短十分钟的抢救时间都没有留给自己。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罗阳的敬业精神如同一面旗帜、一种基因,融入40万航空人的精神血脉,为实现航空梦、强军梦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3

爱国精神

这位老人就无需多言,现在大家都认识他,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在这些成就背后,尽是钱学森几十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回国后,他立马投身国防尖端领域的研究中,成立了一支“总体设计部”。

国际环境恶劣,面对两大国的核威胁,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超前的意见:

我们自己制作导弹!

可当时的中国对导弹的研究如同一张白纸。

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三无资金,所有的项目都从零开始。

尽管如此,钱学森和技术人员依旧没有泄气,中国人民是任何势力都压不垮的,就算是从无到有,都要自己做出导弹来!

钱学森为此编撰了《导弹概论》,亲自给学生上课。

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

两遍听不懂,就讲第三遍……

在荒凉的大西北基地上,适逢饥荒的年代,多少人饿着肚子都誓死要把导弹搞出来。

钱学森也同样奔波在各个试验地之间,废寝忘食地做研究、测数据。

就是在这样朴素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1960年随着一声令响,“东风一号”划破了苍穹。

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了!

随后的几年,我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东风二号”导弹,还试验了导弹核武器,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

从此,中国正式迈进火箭和导弹的时代。

就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他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也正是因为他,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如今,每一艘火箭,都承载着一位老人的梦想与执着飞向了太空。

辽阔的宇宙,已经遍布中国人探索的足迹。

就如他20岁时曾写下的一段话:

“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4

创新精神

早在1964年,一位中国科学家带领中国航天发动机科研团队,从一张草图开始研发,从0到1克服了当时只有美国掌握的“空心涡轮叶片技术”。

他实现了中国航天发动机涡轮叶片从锻造到铸造,从实心到空心的两个难题的突破。

这位科学家便是2010年国家科技奖最高得主——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1964年秋天,他接到了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国飞机用的是前苏联老旧图纸,性能远低于国际水平。、

为了改变这一窘境,航空部决定先从飞机发动机入手,而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就是涡轮叶片。

当年,国内外几乎所有叶片均为锻造的实心叶片。

而所谓的“空心叶片”,采用的是铸造技术,它的结构强、耐高温、寿命更长。

那时放眼世界,只有美国人能做出空心叶片,不论原材料,还是制造工艺都是最高级别的机密。

而当时国内关于空心叶片的资料,仅有一张手绘的草稿图,再无其他。

从原料冶炼到技术开发,从质量控制到成件检测,每一环节几乎都是从零做起。

每天,在金属研究所里上演的,都是试验、失败、修正、再试验,再失败。

“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即使受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

经过没日没夜地努力和争分多秒地研发,理论渐渐得到修正,技术缓缓实现提升。

师昌绪团队突破性地开发了真空精密铸造技术,做出了第一片铸造涡轮空心叶片!

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攻关,他们只用了一年时间!

自此,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空心叶片的国家。

目前,这种叶片仍是我国用量最大的航空涡轮叶片,五十年从未发生失效事故。

从“红色学者”到“两院院士”,从“科研攻关”到“国家战略”,毫不夸张的说,师昌绪院士成为了一位“影响国运”的大科学家。

5

奋斗精神

他叫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数学领域一直悬而未决的“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详细证明,国际数学界将其命名为“陈氏定理”,并写进了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数论书中。

“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两扇毫无遮蔽的窗框,六平狭小杂乱的空间,耗掉了几万稿纸木板、晃过了十几个春秋冬夏。”

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1978年,徐迟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详细地描述了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艰苦卓绝的过程,他曾遭遇的巨大磨难以及所体现出的坚如磐石的毅力,让无数人为之感动洒泪。

《哥德巴赫猜想》如雷霆万钧震撼了全体中国人的心灵,也再一次震撼了中外数学界。

但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劳,加上沉疴缠身,陈景润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像一个殉道者一样无法停止他的工作,他希望为自己的祖国早日采撷到数学珠峰上那朵最美的雪莲花,哪怕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6年3月19日,一代数学天才陈景润病逝,年仅63岁。

25年前,他离开这个世界;

25年后,他正被逐渐忘却。

如今,我们的专家越来越层出不穷,大师却已寥若晨星;

如今,我们盖的楼宇越来越高,却难掩精神的日益萎缩;

如今,我们的经济增长一日千里,信仰却一落千丈……

我们应当铭记,在中国崛起腾飞的路上,有一群为中国科学进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们,不仅仅是竺可桢、罗阳、钱学森、师昌绪、陈景润,还有郭永怀、李四光、邓稼先……

是他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让新中国拥有无数的“第一次”,消灭了无数的“不可能”。

为铭记科学大师们为中国的贡献,17所大学联合排演18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深入各高校,继承和传承科学精神。

从2012年起,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发起实施的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如今已经坚持11年。

(扫描上方二维码,体验科学大师的故事宇宙)

每一年的话剧展演中,我们都在叩问一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能够迅速强大和崛起?

既是因为有伟大领袖、著名典型的引领,

更是因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平凡英雄,

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致敬所有为新中国崛起默默奉献的人,

致敬所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

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你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