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开展学风建设宣传与示范教育活动

2021-01-06 15:41:24

来源: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研究生群体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求实创新的校风,弘扬爱国、求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经济学院积极动员我院研究生开展学风建设宣传与示范教育活动。

以下是此次宣传专栏推出的关于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活动的相关报道。

一、科学因纯净而美丽,因严谨而进步——万钢、戚发轫、樊锦诗与大学生谈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转自科技日报)

“科学因纯净而美丽,因严谨而进步。”11月20日,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对现场大学生如是说。

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和敦煌名誉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分别围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敦煌文化保护研究的历程,与大学生们交流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以及科学家精神。

1.求真务实,呵护科学圣洁

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对纯净科学世界的呵护。“唯真求实是科技工作者的DNA,诚信的声誉是科技工作者重要的个人资产。”万钢说,对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任何弄虚作假行为都要“零容忍”。

报告中,戚发轫和樊锦诗也都提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能给实验和数据掺假吗?不能。航天人不能做任何一点虚假的、冒充的、不经过考验的东西。”戚发轫认为,因为不懂而犯了错误,可以理解,但犯了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错误,就不能容忍。

回首做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艰难历程,樊锦诗说:“石窟考古报告这项工作一定要秉承科学精神,为了对历史负责,对文化遗产负责,必须求真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何做到求真务实?万钢认为,科技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道德自律,在迈向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就做到洁身自好。他勉励大学生们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做到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真正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统一起来,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学识、良好修养赢得社会尊重。”

在科研道路上,坚持求真务实需要勇气。万钢认为,科技工作者不仅不能迷信学术权威、盲从现有学说,相反要敢于大胆质疑、不断实验、不断突破、认真求证。

“恪守求实精神,做社会风尚引领者。”万钢希望科学家能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让践行科学家精神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2.严谨细致,成就科学伟业

“在科研工作当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万钢说。

严谨细致是航天事业的优良作风。从东方红一号发射到长征五号B升空,从北斗全球组网到嫦娥五号蓄势待发,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航天大国。戚发轫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航天人对“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遵循,“对比一些国家,我国航天发射成功率较高,就是得益于‘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学工程,要想前进,必须严格。”

严谨细致也是樊锦诗从事敦煌文化研究的重要心得。敦煌石窟有数百个洞窟,要做全集记录性考古报告,是一项艰巨浩繁、长期的、基础性系统工程,而且国际上无先例可循。樊锦诗和团队迎难而上,查资料、深入思考、艰难探索,最终用约30年时间编纂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绝不能马马虎虎。”樊锦诗对大学生们说,“一定要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做好每一个细节,才会产生合格的成果。”

青年一代使命在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需要传承。戚发轫说,“我们国家现在面临严峻挑战,提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太重要了。道德高尚、学风严谨是年轻人需要重视的事情。”

报告会上,主讲人还勉励青年学子胸怀报国之志,坚持自力更生,坚定创新自信。戚发轫希望他们认识到时代赋予的重任,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强国梦,“解决‘有无’问题要靠自己,解决‘赶超’问题更要靠自己”。万钢则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激情,勇闯深水区,敢闯无人区,精神上挺直腰杆、实践中扑下身子。樊锦诗叮嘱他们要踏踏实实做研究,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据悉,今年是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工作开展的第10年,师昌绪、袁隆平、吴良镛、潘建伟、薛其坤等院士专家都曾受邀作宣讲。今年除了主旨报告,还将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学风传承等系列活动。(代小佩)

二、上海万名师生、青年科研工作者热议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转自上海科协)

11月20日,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并以网络视频方式直播,上海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万名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代表在上海市分会场(设在上海理工大学)以及各单位分会场收看了此次宣讲。《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学风——上海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新书赠书仪式也在上海分会场举行。宣讲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先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娓娓道来。两位耄耋老人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隔着屏幕撞击青年学子的心灵。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传承成为近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热议话题。

1.守梦,回归初心与热爱

微信图片_20210106153244.jpg

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将青春献给大漠,50多年坚守,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敦煌文化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职工,过着住土屋、喝咸水、点油灯的日子。没有卫生设备,物资匮乏、环境闭塞、荒无人烟。”樊锦诗回忆,初遇敦煌,她也曾想过并且有机会离开,但最终选择留下,“国家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走了,敦煌就没有考古人了。”她坚信国家培养了自己就应当回馈国家,这是她选择坚守的本心。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一直坚守着的这片土地,几十年过去,樊锦诗先生依然是莫高窟最忠实的陪伴者,她用自己的激情延续着敦煌历经沧桑的青春,这种执着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感动。”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2020级研究生李宛莹感慨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先生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60多年前,在一穷二白且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下,我国老一辈航天人咬紧牙关,坚持自主研发,从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到第一艘载人飞船,一道道难关被征服。“一个人只有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最大的爱最崇高的爱,就是爱国家、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87岁高龄、满头银发的戚发轫院士殷殷嘱托青年学子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建设航天强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勇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在他看来,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在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现代工程技术,还要恪守求实的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真正的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统一起来,努力做到真善美。”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对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科技为民;二要要坚定创新自信,主动担当作为;三要恪守求实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尽管专业有不同,术业有专攻,聆听本次宣讲的高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们表示,坚守岗位,回归初心与热爱,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给予后辈的精神财富。

微信图片_20210106153336.jpg

2.创新,根植诚信与求实

在收看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主会场,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大楼报告厅,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巡视员黄兴华、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平向与会研究生培养单位代表赠送《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学风——上海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图书。自2019年6月以来,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优秀项目评选活动,从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涌现出一大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活动项目。

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表示,当前,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此征途上,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夯实创新生态体系的根基,上海任重而道远。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上海市教委和科协通过广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3.理想,融于祖国与未来

此前,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上海市科协与上海市教委、共青团上海市委、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联合主办《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会,邀请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林宝军以及部分参加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团队、科技工作者回顾攻坚历程、分享深切体悟。除了参观院士墙与主旨宣讲报告,今年的宣讲会创新形式,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的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北斗人说北斗”,以TED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生动展现“北斗”人科技报国的使命责任。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组织声乐专业、合唱指挥专业的研究生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青年科研人员深情演出大合唱《又见北斗》。青年学生被北斗人身上“攻坚克难话创新、拼搏奋斗话精神、追求卓越话梦想”的精神追求所打动。“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再一次成为高校师生热议的话题。

“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看到目前国外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先进与我们的不足,新时代中国要在世界舞台强大起来,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接过前人的接力棒,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努力奋斗,我们的努力不仅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聆听我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突破瓶颈,一路不断追求卓越的心路历程,使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惑爱国激情与报国使命被点燃。

十年筑星,梦圆苍穹;一生坚守,扎根大漠。从“北斗人”揭秘“北斗”背后的故事,到航天事业亲历者戚发轫院士讲述我国航天人的砥砺奋斗,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先生倾吐报国初心,学术科研前辈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他们的事迹和言语成为点亮青年学子内心的一把火。他们对青年人寄以殷殷嘱托,让青年学子更明确肩膀上的重任,更坚定理想与信念,将自身事业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浪潮,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4.上海高校、科研科研单位留言精选

微信图片_20210106153412.jpg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级博士生刘梦芯:科研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秉承国家与人民利益。我们当以前辈科学家为榜样,从国家的迫切需求出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科技为落脚点,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专职辅导员侯嫣茹:科学家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科学的朴素的追求,对于岗位的每一次坚守,抛却浮躁的心境,回归初心与热爱,这是现代社会中老一辈科学家给予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20级研究生王茂栋:戚发轫院士说,当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有了自己的国家,国家不强大被人欺负的滋味也不好受。家国情怀是当代年轻人需要学习的,老一辈的坚毅与奉献精神让人难忘,更让人动容。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研究生辅导员谢德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没有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恒心和毅力,科学事业难以成功。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国重室研究生第五党支部书记张雅敬:作为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我们,要接力科学家精神火炬,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今天,奋进新的长征,坚守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投身建设科技强国。

上海光电所2021级春博研究生毛宇:自律远比他律更有效,从迈向科研道路的第一步就应该做好自己,把做人和做学问的道德标准相统一,将诚信作为科研过程中谨记的标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高雷: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总是由闪烁着的星星点点汇聚而成,希望我们这辈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资环研A3班周嘉裔:艰苦、迷茫、困顿都是研究生途中必定会经历的,只有在不断坚持中逐渐找回对于科研的热情和执着,才能不断激励自己向科研的更高峰攀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西方经济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韦文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潜心钻研、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只为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我们要向这些老前辈学习、致敬!

以上是此次学风建设宣传专栏推出的两篇文章,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从中收获颇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彰显了一个学校的精神文明状态。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树立正确的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成就自我,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