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联谈 | 科学家电影《光语者》谈话录

2022-11-24 14:56:58

     本期《四手联谈》导演:倪欣宁


    微信图片_20221124145003.jpg

      

     一. 影片背景

   

     倪欣宁:我们这一期来跟大家聊一聊中国首部北极科考人文纪录片《光语者》。我一直认为这种纪录片会很无聊,拍摄环境也很艰辛,但出乎想象的是我竟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并不会感到无聊,反而会有一种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感觉。

 

薛金阳:我也没想过,我几乎是从来不看这种纪录片的,但这部纪录片我反而特别喜欢,它会让我感觉到很温暖。

 

于凡:没错,我觉得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而且它里面人文气息也很浓厚。

 

李方圆:确实,我还觉得这部影片跟疫情也有一定的关系。2019年末,疫情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很多,而这部影片也展示了在地球极端特殊的情况下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格外亲密,少了疏远和冷漠。

 

倪欣宁:你这么一说,确实也是,但我觉得他用了几乎两年的时间去拍这部纪录片,不单单和疫情有关吧,一定还会有其他的原因。

 

于凡:你俩说的都有道理,它确实会跟当时疫情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还觉得《光语者》其实拍摄出了我们几乎从未关注过的一个地方,它让我们了解到了地球极地的生活。

 

李方圆:我们最多只会知道那里极光很美,但我们从来不知道在那生活的人们是怎样度过3个多月的黑夜。

 

倪欣宁:没错,我们从未听说过朗伊尔城这座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城市,没有这部影片,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北极黄河站驻守,几乎与世隔绝的刘杨的生活。

 

                             薛金阳:看过这部影片后,我们不仅了解了那里人们的生活,更对那些人产生了无比的敬佩,甚至还有羡慕。

 

倪欣宁:而且通过纪录片也能看出来他们对光、对大自然的渴望和追逐,对“太阳节”的期待。

 

李方圆:我记得刘杨说过:“我经常站在荒野中,站在夜空下,傻傻地望着极光在天空中舞动,才能感觉到它真的在那儿存在。”

 

倪欣宁:我想我知道“光语者”的含义了,只有经过漫漫长夜的人,才能体会到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他们就是“光语者”。

 

李方圆:导演们用最朴实无华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生活在这里的“光语者”们,也让我们感受到“心中有光,素履以往,踏梦前行,聚力生长”的阵阵暖意。

 

倪欣宁:这部片子也会让我们对生活、世界有更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带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

 

  二:内容解读


 倪欣宁:你们对这种纪录片有什么看法啊?


 薛金阳:我觉得《光语者》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它是我国首部以北极题材的纪录电影,讲述了极地无人区里的科研者们和在朗伊尔城里发生的真实故事。


 于凡: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没有什么大的起伏跌宕, 让人充满温暖。

 

微信图片_20221124144519.jpg

 

  1.  人物分析

 

 薛金阳:本片开头讲述了中国在北极建立的黄河科考站。刘杨作为一名空间物理专业研究者,他从2017年10月底到次年3月,克服了各种困难,在科考站度过了120个极夜。导演以我们之前从未关注的人们为主角进行了创作。

 

李方圆:确实,我们几乎从未关注过他们,虽然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去南北两极旅游,很多追求浪漫青年男女也非常热衷于此地,但相比匆匆来过的游客,那些长期驻扎在科考站的工作人员和坚持生活在极地地区的普通居民时常被我们忽视。

 

于凡:这部影片讲了刘杨在黄河科考站孤独坚守120个极夜的故事。他虽然没有助手,没有同伴,但是在这个几乎封闭的地方,他遇见了和他同样一起追寻梦想的各国科学家们,他们一起解决困难,分享成果,一起过春节,包饺子,一起打球健身,一起在吃饭间隙聊聊天等等。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特别的环境让他们像家人一样熟知亲近,少了疏远和冷漠,更多了一种亲近感。

 

倪欣宁:他还讲述了地球上最北的城市朗伊尔城,那里虽然天气寒冷,但充满着人间温情。

 

薛金阳:我还记得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规定:不允许生育,不得死亡。因此,虽然没有人能够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但很多人却愿意将自己最美的时光用来与极光为伴。他们的人生为极地所改变,极地也因为他们有了别样的温情与浪漫。

 

李方圆:在朗伊尔城里,王湾公司的总督精力充沛,经营有方;来自瑞典的女艺术家对声音有着各种奇思妙想;摄影师留下了很多精彩照片,他用照片见证了煤矿产业从有到无,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画家扎下根来,这里成为了他的创意来源;音乐家为太阳节创作了《光语者》,他们在朗伊尔城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印记,同时也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温暖。

 

倪欣宁:我记得还有一个老奶奶,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探险家,但是这座小城把她给征服了,由于她是这座小城里最年长的女士,大家都亲切称她为“树奶奶”。因为朗伊尔城的特殊规定,这里“不可以生不可以死”,老奶奶因为年龄以及身体的原因不得不离开。

 

于凡:我是第一次知道一座城市里不可以生,不可以死,因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不可以呢?这很让人感到惋惜。

 

薛金阳:因为朗伊尔地下全是冻土,尸体埋在地下并不会腐烂,反而有可能会滋生细菌,很可能瞬间毁掉这座小城。

 

李方圆:无人帮忙,无人看护,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们很难相信这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个地方,会忍心“驱逐”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离开。看着她背起行囊,艰难地在雪地里走向未知的远方,我心里除了同情更多的是敬佩。

 

倪欣宁:我还记得“树奶奶”曾说过一句话:“我并不害怕死亡,没有死亡,也就谈不上生命。”

 

李方圆:我印象最深的是经营着狗场的夫妻俩,他们一个是挪威人,一个是瑞典人,他们夫妻俩在日常斗嘴中,慢慢地发现了留存在这里的真实意义——那就是爱,虽然北极是寒冷的,但爱是从来没有消失过的。

 

倪欣宁:没错,他们的爱情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向往的一种情感态度。

 

薛金阳:你们注意到没有,当有旅行者到来时,他们常常用“客人”这个词称呼这些外来者。

 

于凡:你说的这点我也注意到了,我觉得这个称呼是非常微妙的,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这些外来者的进入,提供给他们生存的资金,才能更好的经营狗场,但他们又希望与旅行者保持点到为止的交集,从而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倪欣宁:我觉得他们其实也是在暗示外来者要保持礼貌,尊重和保护极地生态环境。一个生态环境要健康发展,肯定有着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有着诸如“出生和死亡违法”的法规,我们应该学会遵守它们,而不是去肆意破坏它们,这样我们的极地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于凡:正如极地的漫漫长夜,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将无法健康运转,朗伊尔城的人们都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懂得尊重这里的生存规则,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加热爱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画家,他周游了大半个地球,最终定居在这里,是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美景,他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在了这里,他沉迷于这里的极光,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


 李方圆:我记得他,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会来到这座地球上最北的城市,这里寒冷,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阳,但他却不顾他人的目光,只因在这他找到了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美景,他会和朋友一起“追光”,一起去追寻极夜之后的第一缕阳光,并以第一缕阳光进行创作自己心中的乌托邦。


 于凡: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里的人们,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深厚的仪式感。他们会在最后一个矿厂关闭时举办音乐会;在黄河战驻站人员刘杨离开前,各国人们会在留言本上留下写给他的话,并且弹奏各种乐器欢送他;“树奶奶”因为年龄以及身体必须离开这里时,当地人会为她举办音乐会送行;为了迎接“太阳节”,孩子们会唱起童真的歌谣“太阳太阳快回来,你是如此的灿烂!”;人们会因歌声汇聚在一起,待到阳光照耀在教堂的第二节台阶(代表极夜真正结束),此时大家的脸上会溢出感动与喜悦。

   

  薛金阳:这种仪式感真的会让人感到很幸福,即使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阳,但大家也会慢慢的做好自己的事情,给与别人温暖。


 倪欣宁:一座小镇虽小,但是他们相识相助,既可以适应群体生活,面对面交流,真切感受彼此的温度;也会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这些仪式感会带给他们抵御寒冷和孤独的力量,会让他们在静谧的时空里感受时间的意义,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乌托邦理想生活中,虽然4个月没有太阳,但他们明白太阳终会再次升起,他们只需要在这段时间做好自己的事,耐心且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太阳再次升起。

 

2.  主题意蕴

 

微信图片_20221124144810.jpg


于凡:你们觉不觉得提起北极这个地方,除了会想到寒冷,也会想到“冷酷”。《光语者》全片就以这种冷静、舒缓的笔锋,记录着来到这里的不同的人,这些生活在极夜中的人群,就会被称为“光语者”,他们在这片极冷的环境中,却呈现出了难得的温度。

 

薛金阳:这部影片让我们对北极有了全新的认知,本片用生活在极夜里的人们的视角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光、对大自然的渴望和追逐。虽然这里是地球的最北端,一个寒冷却被神圣极光所恩赐的世界,但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光语者”们,我们感受到了暖意。

 

李方圆:我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在独自完成自己的旅程,无论面对大自然,还是面对人与人。”或许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无论我们身处繁华大都市,还是居于偏僻小山村,或者沉默在这无边无际的孤冷之中,独行俨然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我们都要努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光,因为总有一天属于你的“光”终将会升起。

 

倪欣宁:我还有一个问题,既然要展示朗伊尔城的居民生活,那为什么还要拍摄一些北极熊的画面呢,还有冰川河流的画面是为了展示什么呢?

 

李方圆:这些画面展示了朗伊尔城居民生活的画面,也展示了刘杨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辛,展示了北极生活的艰苦不易。

 

薛金阳:我觉得那些画面和当今生态环境被破坏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光语者》中还展现了全球变暖问题给朗伊尔城居民带来的灾难。随着冰川消融,斯瓦尔巴群岛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连绵大雨,极地生物的家园被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前所未有的脆弱,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紧急使命。毕竟在浩瀚悠久的宇宙与自然中,人类终究只是短暂停留的过客,我们从光中汲取能量,而这道光,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守护。

 

倪欣宁:同时我也觉得它也在鼓励着人们在新的一年继续追光,做一个传递光和热的“光语者”。

 

 

三.视听语言

 

 倪欣宁:我觉得对于这部纪录片的理解不能单纯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以及镜头的拍摄都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拍摄方法,还是镜头的使用,都很棒。

 

1. 景别

 

薛金阳:我们可以先聊一聊景别。景别的变化同时带来了视点的变化,它可以满足观众从不同的视距、不同的视角观看景物的心理要求。我们一般认为视听语言或者拍摄方案是根据叙事展开的,但其实它是根据景别的不同来研究拍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观众更能深有体会。

 

倪欣宁:没错,这部影片通过对镜头的把握,把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大家面前。影片借助导演扎实的拍摄技巧,不管是从色彩、线条,还是从景调、构图、布局,都十分细致地对北极小的自然风光进行了拍摄,尽力捕捉到了北极光的美态,让观众通过银幕看到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充满奇幻色彩的北极美景、从雪山的山谷里奔泻下来的巨大冰川,还有那些常年积雪的层峦叠嶂的山脉,这些画面让人叹为观止。

 

于凡:远景表现得是远处的人物和画面,是为了突出环境以及人物,在造型上更为强调空间感和人在其中的位置感,而且在叙事方面,远景的叙事能力会更强,信息交待的更明确,导演使用了大量地远景镜头,向我们展示出了北极极光美丽,以及北极白雪皑皑的画面,交代了当时情况是在北极冬天的极夜情况下,刘杨自己站在雪里看着极光,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2. 色彩

 

倪欣宁:色彩是纪录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增强了纪录片的视觉美感,赋予了纪录片更多象征的内涵,同时也对纪录片的结构和节奏起了整体调节的作用,色彩背后会折射出不同的内心情感表达和心理状态。


李方圆:《光语者》在整体色调的体现上以冷色调为主,从视觉上给观众一种开阔、通彻的效果,展现了北极的神秘,庄严;但到了朗伊尔城则以居民灯光的暖色调为主,给人们温暖,温馨的感觉。


薛金阳: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科考队员刘杨给外国科学家送了红色的中国结,这一空镜头与屋外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观众带进了过春节的红红火火的氛围。


于凡:正是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让观众更能体会到他们过春节的喜悦之情。

 

3.剪辑

 

于凡:《光语者》中的剪辑准确鲜明地体现出该部影片的主题思想。他的精巧之处在于通过巧妙的剪辑方式,把朗伊尔城的居民生活和北极科考队员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薛金阳:有一处地方是开头,刘杨第一次来到北极生活,他对这里不了解,导演通过剪辑巧妙地引入谙熟小城生活的画家奥拉夫,通过画家之口介绍了朗伊尔城这座小城。巧妙的剪辑使观众更容易带入其中,转片不会显得突兀。

 

李方圆:影片最后呈现了极夜之后第一缕阳光升起,通过剪辑大家一同望向太阳时的画面,表达了大家激动的心情,最重要的是导演借以阳光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人们不要害怕黑暗,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那束“光”也终将会升起。

 

倪欣宁:我们这期的《四手联谈》就到此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孙景旋,《浅析记录片中的声音元素及其作用》【J】

戏曲之家,2016(09)

2.雪夜我独行,《2020年全年最后一部纪录片,人与自然的极限对话》【N】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