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生,浙江新昌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颗粒物协会气溶胶专业分委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1994年、1998年分别于合肥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获环境工程学士、热能工程硕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燃烧污染控制、2.5转化与增强脱除、燃煤电站超低排放、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2捕集与封存、工业废气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完成973计划、863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委托等3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收录12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
科研教改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蒸汽相变促进燃烧源2.5凝结长大的研究(20576020),主持,2006.1-2008.12;
自然科学基金:面向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环境的膜法捕集2基础研究(51176034),主持,2012.1-2015.12;
自然科学基金: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2.5物性变化及其高效脱除的研究(21276049),主持,2013.1-2016.12;
自然科学基金:脱硝过程中2.5物性变化机制及其对燃煤电厂排放特征的影响研究(51576039),主持,2016.1-2019.12;
973二级课题:烟气系统中细颗粒物的转化机制与脱除增强的机理与方法(2013228505),联合主持,2013.1-2017.12;
973三级子课题:应用相变凝结机理控制燃烧源10的研究(2002211604),主持,2003.7-2008.9;
863课题:应用蒸汽相变原理控制燃煤2.5排放新技术(200805306),主持,2008.12-2010.11;
863项目:重点行业2.5过程控制与减排技术及集成示范(2013061600),参与,2013.1-2015.12;
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基于湍流-化学团聚机制2.5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20160600602),主持,2016.7-2020.6;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煤电站低成本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及规模装备(20160203700),参与,2016.7-2020.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应用蒸汽相变原理协同湿法脱硫和脱除2.5的研究(20082325),主持,2008.7-2010.12;
江苏省工业科技支撑项目:基于水气相变的协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和2.5高效脱除技术研究(2014856),联合支持,2014.7-2017.6;
江苏省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电网绝缘子积污预警技术研发(2015070-15),支持,2015.7-2017.6;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超声波与碳酸酐酶耦合强化固体废弃物碳酸化固定2的研究(20130092110005),主持,2014.1-2016.12;
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燃煤电厂3酸雾排放监测研究(1412),联合主持,2014.11~2015.11。
此外,还承担完成广东电科院、江苏电科院、江苏电力设计院、江苏交通规划设计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济南环境规划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院、福建龙净、江苏瑞帆、扬子石化、南京通用电气、南京龙源、南京荣声、秦皇岛思泰意达、厦门海洋三所等企事业委托的二十余项科研项目。
荣誉奖励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蚕桑区大气氟化物污染控制研究,第5完成人,浙江省科技厅,2003年;
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一等奖:火电厂超洁净排放系统优化和工程实践,第6完成人,南方电网,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