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富强,男,1969年生,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发表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Chem. Soc. Rev.、Adv. Mater.、J. Am. Chem. Soc.等高影响力SCI论文300余篇,被引用13,000余次,最高单篇>500次;21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近年来围绕能源材料设计和制备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工作:基于复杂化合物晶体结构中原子基团的相似相聚特性提出了多物理量协同的结构功能区的概念和堆积因子的理论模型,设计和合成性能优异的能源新材料,有127种新化合物被Pearson's Handbook所收录;基于多尺度结构和性能的设计理论发明了多种石墨烯的独特结构,氮掺杂介孔少层碳突破碳基的比容量极限,相关成果在Science发表并获得关注;将双元金属协同制备的低缺陷石墨烯应用于薄膜太阳电池,铜铟镓硒电池效率达18.6%,并在国内率先完成兆瓦级中试示范。申请发明专利98项(国外18项)。先后承担973、863、NSFC(杰青、重点、面上)等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杰青结题为“特优”。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控制备钛的氧化物粉体的方法,称量钛粉和高氯酸盐,混合后置于真空密闭的石英管中,在400~1100℃下高温反应10~30小时,得到钛的氧化物粉体.本发明在反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卤化物,卤化物可以作为反应的助溶剂,卤化物助溶剂的加入使得扩散加快,反应时间大大缩短,过渡金属钛的氧化物的结晶性和纯度得以保证.
黄富强 王东 黄冲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7-12-01
本发明涉及一种B,N共掺杂三维石墨烯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将生物质材料、氧化硼、氮的前驱体、金属催化剂前驱体和溶剂混合后在80‑100℃下加热溶解,得到前驱体溶液,所述生物质材料、氧化硼、氮的前驱体和金属催化剂前驱体的质量比为1:(0.5~2):(0~2):(0.5~2),所述溶剂为水、或水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将所得前驱体溶液再经冷却成型,得到三维凝胶;将所得三维凝胶经冷冻干燥后,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石墨烯后放入刻蚀液中,再经干燥,得到所述B,N共掺杂三维石墨烯块体.
黄富强 徐吉健
2017-11-10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分级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有机络合物、镁盐溶解于溶剂中,在40~120℃下加热并搅拌4~8小时,再经120℃~140℃干燥8~24小时后,得到干凝胶;将所得干凝胶置于保护气氛中,在600~1500℃下煅烧10~480分钟,再经刻蚀液浸泡后,得到三维分级孔碳材料.本发明的三维分级孔碳材料孔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可达1600m2/g,导电性能良好,是超级电容器的合适材料,可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领域.
黄富强 钱猛 毕辉
2017-11-03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元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制备方法,以过渡金属单质为金属原料,以NH4Cl或NH4F作为氮化原料,于真空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氮化反应,制备二元过渡金属氮化物,所述过渡金属元素单质为V、Nb、Ta、Cr、Mo和W中的一种.在本发明中氮化原料的使用量仅仅是金属原料的物质的量的105~130%,远远少于其他常规氮化方法中NH3的消耗,按照常规方法氮化时需要一直保持给反应设备提供NH3流通长达几十个小时左右,而NH3泄露或意外用尽时会有爆炸的危险,所以本发明耗时更短、更安全.
黄富强 黄荣铁
2017-10-31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多铁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多铁性材料是位于P212121(19)空间群的正交结构,所述多铁性材料的结构式为AVMnO5,其中A为Ca或Sr.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本发明所制备的材料为从未报道过的新化合物,并且具有铁电、铁磁性能,时制备高密度存储器、多态记忆元件、电场控制的压电传感器和电场控制的压磁传感器等器件的潜在材料.
黄富强 隋丽芳 张弦
本发明涉及三维多孔掺氮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将有机碳源和金属锡盐溶液加入到有机溶剂中,在40~80℃下搅拌30~120分钟后干燥,得到含有金属锡盐与有机碳源的前驱体;将所得含有锡金属锡盐与有机碳源的前驱体置于含有气相碳源的气氛中,在300~1000℃下进行CVD碳化热处理10分钟~12小时,再经酸刻蚀后得到三维多孔掺氮碳材料.本发明首次将金属锡盐与气相沉积法(CVD法)结合制备三维多孔掺氮碳粉末材料,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控性强,重复性好,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
黄富强 王鹏 徐吉健
2017-10-20
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池,太阳能,纳米材料
重庆大学文理学部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电池,太阳能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
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
电池,太阳能,半导体材料
五邑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
太阳能,电池,半导体器件与技术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太阳能,半导体材料,电池
华中科技大学
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