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予民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出生于江西波阳。1961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82至1985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天然漆化学生物学研究,回国后组建并主持武汉大学再生资源应用研究所工作。199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和199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分别作访问教授研究。现任武汉大学甲壳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与应用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甲壳素化学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再生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日本国石川工业研究院客座教授、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等。合写专著《生态环境材料》、《天然漆化学の进步(日文版)》等5部。 主要科研方向是可再生资源化学生物学、天然漆化学;涉及的应用技术领域包括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结构与功能、基于天然聚多糖分子设计与组装制备金属基纳米荧光材料以及制备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天然聚多糖分子设计与生物活性、模拟生物活性大分子的仿生合成与应用、我国特产资源天然漆成分结构与应用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甲壳素复合海藻酸钙医用敷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本发明方法为:将通过TEMPO氧化得到的纳米甲壳素与海藻酸钠、碳酸钙、柔顺剂按不同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加入一定量葡萄糖酸内酯,搅拌数分钟,倒入模具,静止数小时以充分凝胶,冷冻干燥,得到海绵状医用敷料.与传统纱布相比,该敷料具有显著的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该方法生产工艺简单,加工可控,成本低、无毒性,适合大规模生产.可作生物医用材料,特别是在创面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杜予民 庞知益 高慧敏 钟自彪 夏浩洋 叶啟发
武汉大学
2019-07-0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褐藻提取海藻酸后的废弃物(褐藻渣)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方法,并把这种纳米纤维用于食品增稠领域.本发明利用褐藻渣的原料丰富且便宜的特点,以此为原料提取纤维素,并用TEMPO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这种纳米纤维直径10nm,长度几微米,具有光学异性,高粘度和剪切变稀行为,在食品增稠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杜予民 高慧敏 施晓文 张俐娜 邓红兵
2017-06-09
一种玉米芯直链性半纤维素/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TiO2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将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的纳米TiO2分散在1~3v/v%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壳聚糖,得到壳聚糖/纳米TiO2乳浊液;或将十二烷基硫酸改性的纳米TiO2分散在蒸馏水中,加入羧甲基壳聚糖,得到羧甲基壳聚糖/纳米TiO2乳浊液;在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纳米TiO2乳浊液中加入玉米芯直链性半纤维素,回流,热交联反应,得到玉米芯直链性半纤维素/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TiO2杂化材料.其优点为:制备方法绿色环保、工艺简便易工业化;其产品具有优异的抗菌止血功效,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多种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杜予民 吴述平 邓红兵 施晓文 张俐娜
2014-10-08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半纤维素基抗菌抗氧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将壳寡糖与过渡金属锌离子配位,并用丙酮乙醇混合溶剂沉淀,洗涤干燥获得壳寡糖/锌复合物.将壳聚糖/锌复合物配制溶液,加入适量的半纤维素,在80~100℃,pH在6.0-9.0的条件下反应2~5小时,快速冷却后加入醇沉淀,洗涤干燥得到产物.该方法制得的抗菌抗氧化剂既拥有优异的抗微生物活性也具备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对多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都有大幅度提高.这种新型抗菌抗氧化剂在食品、医药、纺织工业和日用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杜予民 吴述平 施晓文 张俐娜
2012-07-2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天然多糖的抗氧化食品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添加剂的原料为壳聚糖(或其衍生物)和其它还原糖.其制备方法是在壳聚糖(或其衍生物)溶液中添加适量的其它还原糖溶液,使其发生美拉德反应,直接形成液态添加剂或将其冷冻干燥形成固态添加剂.本发明的原料来源于天然多糖,安全无毒、成本低,制备过程工艺简单、环境污染小,得到的产品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通过改变壳聚糖(或其衍生物)与还原糖的比例及加反应条件,可以调控添加剂的抗氧化活性.
杜予民 李晓霞 施晓文
2011-02-2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色犁头霉(Absidia coerulea)ZH01制备壳低聚糖的用途.将该菌株接种、斜面培养后进行固态或液态发酵得到菌丝体,然后用NaOH溶液脱蛋白,得到甲壳素和壳低聚糖的混合物,再用乙酸溶液对该混合物进行回流处理分离出甲壳素,将剩余溶液离心后,用NaOH溶液将上层清液调pH值为9~10,充分水洗至上层清液为中性,离心、烘干沉淀,即得到壳低聚糖.采用该菌株制备的壳低聚糖Mw为5~10kDa,且制备过程对环境无污染.
杜予民 王伟平 邱雁临
2010-02-24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生物化学,计算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吉林大学
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南开大学
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生物化学,作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