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组织建设案例中心 > 详情

科协系统优秀工作案例丨画出成风化人同心圆 让科学家精神扎根青年学子

来源/作者: 中国科协网

用科学家精神培根铸魂时代新人是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等部门深入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支持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创排演出20部科学家主题舞台剧,400余场演出吸引50余万青少年走进剧场,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深受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年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延续“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工作思路,2020年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学风传承行动”,建立“学风涵养工作室”,打造“风启学林”主题社区,鼓励支持青年人以自身视角生动讲述身边的科学家故事,展现科技界优良学风,在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培育优良学风沃土,让科学家精神扎根青年学子。

舞台剧现场

突破部门界限 共育青年思政教育新模式

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国科协连续十年深入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目,塑造科技界民族英雄,每年年初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5个部门联合发文,持续推动科学家精神在青年人心中扎根发芽。“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中学编排创作演出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艺作品”“持续开展‘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内容被明确纳入两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年,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学风传承行动”,被纳入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开展的宣传月活动,10万大学生活跃在“风启学林”主题社区。浙江大学“启尔求真”工作室以“我的学科有故事”为主题,策划推出学科发展史系列视频、学科文化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青年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学科、热爱所学专业,让优良学风“看得到、摸得着”。经过多年努力,构建起了跨系统跨部门协同共育时代新人的同心圆,一体化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打破传统模式 探索沉浸式育人新路径

“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始终坚持“以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原则,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所高校近千余名学生们,全身心投入舞台剧全流程创作排演,走近科学家内心,感悟科学家精神,探究对人生、对国家、对世界的认识,启迪思想,陶冶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的第一任扮演者赵新雅同学,毅然放弃留校保研机会,到新疆做了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真正践行了“我不想只扮演李四光,我想靠近他,做真正的‘李四光’”的青春诺言。清华大学在话剧《马兰花开》剧组建立了马兰花开党支部,现有学生党员20名,教师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3名,将剧目演出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结合,成功探索出通过剧组开展党建工作的路径和经验。“学风涵养工作室”因地制宜设计活动,因材施教发扬学风,贴近青年学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强学风工作室”刘子微同学被推荐参与央视《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对话欧阳自远院士,使她深切明白从事科研需要科学家精神的引领,更要有耐心专心恒心。录制结束后,她收到了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的文章录用通知,更加坚定了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意志。

舞台剧现场

丰富形式载体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在“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工作基础上,不断丰富学风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自2020年起,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开展“学风传承行动”,陆续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400余个“学风涵养工作室”,以创作主题视频等适合青年群体的活动方式,将科学家精神植入思政教育,培育优良学风,涵养科研生态。坚持宣讲教育形式创新,在连续十余年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的同时,2022年首次将宣讲报告搬上电视荧幕,欧阳自远、杜祥琬、傅廷栋等老一辈顶尖科学家与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们跨时空传承与对话,第一期节目收视率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三,科技日报、中国网等中央媒体共同参与,#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话题3次置顶,累计阅读量3300余万。加快推动优质科学家精神网络内容建设,让网络正能量激励青年奋斗新时代。“风启学林”吸引456个高校院所入驻,注册用户破10万,汇聚学风作品7580余条,传播覆盖超4亿人次。在全国开展“科学也偶像”短视频征集活动逐渐受到青年追捧,2022年征集作品1100余份,其中优秀作品中有半数是由高校院所的青年人创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