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组织建设案例中心 > 详情

科协系统优秀工作案例丨演绎科学大师人生 弘扬科学大师精神

来源/作者: 中国科协网

《大地之光》是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实施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系列剧目之一,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倾心打造原创剧本,以“学子演师长”的形式,将李四光先生回国后21年间的家国情怀和科学人生搬上舞台。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缔造者,他的科学人生和崇高精神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神的源头和重要资源,也是一代代地质学家在爱国奉献、勤奋钻研、严谨治学、奖掖后学等优秀品质上的集中体现。

借助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这一平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通过《大地之光》的话剧舞台,让“爱国奉献、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的李四光精神薪火相传。

寻根精神脉络,明确创作定位

2012年,在接到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任务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牵头,院士、地学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项目工作组,聘请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专业导演和演员倾心雕琢,打造原创剧本。

在剧本研讨会上,校党委书记郝翔说:“我们要通过演绎科学大师,弘扬科学精神,使话剧《大地之光》成为在科技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的过程,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中国梦’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

最终,项目组拟定了话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即打造一部“学生喜欢、社会认同、专家认可、便于传承的具有地学特色”的话剧。话剧以“爱国、求是、担当、奉献”的价值追求为主线,截取了李四光1950年回国后的21年间具有典型意义和矛盾冲突的历史场景和故事,通过对李四光和其三个学生的人物塑造,深刻阐释了“爱国奉献、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担当”的李四光精神。

遵循艺术育人规律,坚持学子演师长

在演员遴选上,《大地之光》坚持“学子演师长”原则,所有演员和前后台工作人员均由该校在读本科生担任,以大一大二学生为骨干。

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无戏剧表演专业,因此在演员选择上采用了先培训再选人的方式。学校依托学生“子非鱼”戏剧社面向全校招募演员145名,在暑期进行专项训练后再根据角色进行考核选择,最终确定主演7人,群众演员26人。

一群没有专业基础的普通学生凭借着对李四光先生的敬仰,对戏剧的热情,完成了发声、普通话、台词、形体、表演等课程的专项训练,从坐排、分排、联排到后期合成。

十载春秋中,六届学生演员团队共200余人,累计经历了600天的“魔鬼训练”,历时5400多个小时,克服重重困难,边上课边排练,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艺术文化之旅。

《大地之光》剧照

2012年11月的首场公演后,一位观众给导演发来短信:“谢谢您!我也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工程师,今晚看了《大地之光》,我哭了,这泪水不是伤心,是荡涤,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重新拷问自己的科学良知!”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在看完演出后也激动地说:“话剧展示了从狭义的地质科学之光,到地大之光,再到大地之光,最终是民族之光的转换过程,蕴含着很宝贵的教育意义。”

如今,《大地之光》已在全国各地正式演出共60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持续跟踪报道,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选为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指定作品。

传承大师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李四光精神,大力提升地球科学领域协同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于2012年组建李四光学院,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表达、崇尚学术、勇于探索的拔尖创新人才。

同时,借助《大地之光》的文化影响力,发起了“寻找李四光•卓越地质师培养工程”主题活动,至今已有来自地学类专业的逾1万人次学生组成的1000余支团队参加了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与“中国梦•地质梦•我的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成效显著。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继承弘扬优良传统,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引导和鼓励一代代师生爱国敬业、求实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埋头苦干,把论文写在高山、大海,写在矿区、油田,勇敢肩负起推动高等地质教育和地球科学发展、促进国土资源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十载春秋,十年坚守,《大地之光》在辐射发光,李四光精神在浸润传承,引导着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事业中来。

如今,话剧《大地之光》在彰显李四光精神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文化名片,向社会各界传递着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特色和对精神高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