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苏彬教授课题组Angew: 单晶分子导线作为电化学发光波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25

来源:材料科学前沿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电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发射现象。它融合了电化学和光学两个方面:电化学可以精确地控制光发射的位置和持续时间,形成ECL出色的时空分辨能力。因此,将上述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会对理解ECL机制产生重要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基于光纤的光/电化学器件。传统的光波导是用于引导光传播的空间非均匀结构,如光纤以及由塑料和玻璃制成的介质装置。目前,镀金光纤已被用作制造远程ECL传感器的关键元件,它既是触发ECL反应的微/纳米电极,又是收集发射光的近场光学探针。
此外,已有研究者报道了利用平板玻璃作为光波导,构建用于葡萄糖检测的光电子传感器。近期,基于一维微/纳米结构的光波导因为其在逻辑门构建、电子激光器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的潜在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不同形态(如线、棒、管和带)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无机和有机的一维结构,已被开发用于制造光波导。例如,有机超小型电子管、有机金属微米棒已经被报道用于介导荧光的波导传播。然而,同时有ECL发光性能和有源波导性能的一维光波导尚未见报道。
近日,浙江大学苏彬教授课题组首次在三(1-苯基异喹啉-C2, N)铱(III)单晶分子导线内 (Ir(piq)3) 观察到电化学发光波导(ECLW),表现出ECL辐射现象和光波导两种典型特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DOI: 10.1002/anie.201915984)。wt_a82322020032621418_ae87eb.jpg(来源: Angew. Chem. Int. Ed.首先,作者探究了该单分子线的ECL性能。在三丙胺(TPrA)存在的情况下,沉积在ITO电极上的分子线在+0.8 V~+1.6 V范围内,ECL信号不断增强(图2,a),因为Ir(piq)3为六边形导线,具有较大的平面与电极紧密接触,从而更有利于ECL的产生。ECL过程可能遵循以下机理:wt_a42302020326221419_b3cac7.jpg(来源: Angew. Chem. Int. Ed.图2b为分子导线在ITO电极的ECL光谱与其固态荧光光谱(PL)的比较。尽管由于微环境和光学仪器的差异,前者显示出明显的红移(约30 nm),并较后者展宽。但以上结果说明PL和ECL所涉及的发射激发态是相同的,即是一个三重态的金属-配体电荷转移态。wt_a32302020326221419_b77d86.jpg(来源: Angew. Chem. Int. Ed.随后,作者采用显微成像技术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了Ir(piq)3分子线的光波导行为。作者比较了两根导线的PL和ECL图像(图3a,b)。在外界光照射下,它们都表现出光波导的典型特性,即在两终端处表现出更强的光信号,从而证明了其为有源荧光波导。有趣的是,在黑暗条件下拍摄的ECL图像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意味着该分子导线既可以作为ECL发光体,也可以作为有源波导。如图3 c进一步说明,PL和ECL沿分子导线纵轴的灰度变化趋势相似,清楚地显示出两终端的光强增加。这是由于该分子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使得光的内反射可能发生在导线的内表面,从而使光在末端处累积。wt_a52332020026221419_bb524d.jpg(来源: Angew. Chem. Int. Ed.对于传统的光波导,光的传播可以通过局部光照来研究,例如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电化学发光波导,因为电化学发射的光是由波导分子(发光体)本身产生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分子导线Ir(piq)3的光传播距离和模式,作者设计了一种包含到导电部分和非导电部分的ITO-玻璃电极。根据分子导线在定制电极界面上的光强分布图(图4a,b),作者发现ECL可以从线-1和线-2传输到线-3,传输距离达到100 μm(大致等于分子线-2和分子线-3的总长度)。图4c为图4a,4b合并图像(ECL表现为红色),与图4a,4b中分子线的光强分布相互吻合,证实了Ir(piq)3确实可以作为有源光波导。此外,作者观察到Y形分子线-1左臂和中间ECL较弱,而在相应的PL图像(图4d)中显得非常明亮,可能是ITO电极表面与线接触不足所致。图4e则进一步展示PL和ECL沿分子线-2和分子线-3纵向的灰度变化,作者发现从PL中提取的光强分布ECL图像之间完美吻合,符合光波导的典型特性,即终端处的外耦合光局部强化。
此外,在分子线-2与分子线-1(和分子线-3)接触处也观察到光发射,说明重叠分子线之间存在有效的光耦合和传播。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单个单晶一维Ir(piq)3分子纳米线可以同时拥有ECL发光性能和有源波导性能。在电化学控制下产生的ECL可以很好地限制在导线中并沿导线传播,使其在末端处产生强烈的ECL辐射,传播距离可达100 μm。
此外,基于分子线的ECLW可以将电化学产生的ECL转换为远端发光,在较少甚至没有电干扰的情况下为生物样品(如单细胞)的非接触电化学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相比传统的光波导,ECLW在零背景信号检测和特殊的分子功能设计方面将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来源:材料科学最前沿 材料科学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c0NTY4OA==&mid=2247485082&idx=4&sn=f62f6af9bbc8c6c096fbb7912f9be22a&chksm=e9c1cbaddeb642bb756bade7a0dd3ad7ce90da27e032d28e779e66c5aacb90c3468eb3e9d48d&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化学 波导 光波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