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科技工作者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3-30

来源:泉城科普

原标题: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争分夺秒与病魔较量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病毒“摸底”、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策略优化……在抗击疫情的另一条战线上,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与时间赛跑。


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他们争分夺秒攻关,让战“疫”更有底气。


3月6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浩(右)在协调志愿者入组临床试验。新华社发
过去15年里,刘浩一直在研究医疗机器人,希望终有一天世界上再没有难做的手术。“也许因为研究这个方向,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在这次疫情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医生。”
远在广州的钟南山团队提了一个具体需求:“我们需要一个能做咽拭子采样的机器人。”
临床一线的需求就是科技攻关的方向!咽拭子采样要求动作轻柔,对机器人的力度和精度有特殊要求,需要专门设计。春节假期,买不到采样工具,就用雪糕棒和棉签对着自己的鼻咽做测试。
把一个月当两个月用,高强度推进下,机器人做出来了。“能不能到医院来调试?”医生询问。
“有过犹豫,怕家里人担心。”刘浩坦承,但他还是答应下来,“既然做了,就要让一线的医生能用好”。2月24日,刘浩和同事从沈阳飞往广州,调试、磨合,一周后,临床试验显示,机器人咽拭子采样一次成功率大于95%。
2月18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中)在实验室与课题组成员讨论项目进展。新华社发
同样在广州,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捷凯正在帮临床医生解答一个问题:危重症病人肺泡里为什么有很多黏液?
解答这些致病机理相关的问题,不仅需要陈捷凯在干细胞领域的科研积累,也需要他在疫情发生后紧急培育的小鼠动物模型。
研发药物、疫苗,探究致病机理,都离不开动物模型,小鼠是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一种。但小鼠对新冠病毒不易感,需要专门改写基因,让小鼠跟人类一样能感染并产生同样症状。
这是科研攻关中低调却重要的一步,一步慢了步步慢。陈捷凯带领团队一头扑进研究中,他知道时间有多紧迫。35天!陈捷凯主导的技术路线,让一批合格的小鼠能及时“顶上”,与兄弟单位一起帮助我国突破药物、疫苗等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瓶颈。
这35天里,通宵达旦是平常事。当被问到工作强度有多大时,陈捷凯却脱口而出:“一线医务人员最辛苦,我们相比不算累。”
“不讲那些崇高的话。”他又补充,“只有抗疫科研攻关赶紧取得胜利,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整个社会,才能避免更多生命风险。”

来源:新华网、今日科协

声明: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本平台旨在分享信息,让您了解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立即处理。

来源:quanchengkepu 泉城科普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EwODU1OA==&mid=2654400364&idx=1&sn=a6da22646e50accdfa02deccf85f08fd&chksm=804b5fcdb73cd6db93a4480ccfb91483960553c1d827b81f9504bf4851b56bdadd7ca34dae4c&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山东省 山东济南市科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