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疫情下的医护人员如何心理防“疫”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08

此次新冠疫情确诊病例遍布全国,危机的强度大、战线长,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在30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历史告诫我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始终伴有两个疫区,一个是在社会上,一个是在心理上,也有两种病毒,一种叫“新型冠状病毒”,一种叫“心理恐慌病毒”。防护措施除了带有型的口罩,同时也要带一种无形的心理防疫“口罩”。

尤其医护人员,因为职业的关系与患者“零距离”接触,是构筑在疾病与患者之间的城墙,面对突发的疫情,20%左右的医护人员,可能出现应激反应。逆行到武汉与湖北其他地区救援的医护人员,我称其为前线医护人员;现在各岗位上的医务人员我称其为一线医护人员。两者的应激反应,调适、干预等,有相同之处,也有需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前线医护人员。

一、应激和心身反应

这是机体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作用在于使机体能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虽然会引起焦虑、恐惧、厌恶、伤心、愤怒等,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还会对保护机体有益,比如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寻找应对策略等。

即使作为医务工作者,面对重大疫情,也会出现恐慌、震惊、茫然、愤怒、悲伤、内疚,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并伴有躯体不适,比如心慌、气短、胸闷、消化道不适、头晕、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等,主要表现在五个层面的心身反应:

(1)认知层面: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决断能力等都会受限。

(2)情绪层面:出现愤怒、敏感、挫败、无力感、无助甚至绝望。

(3)生理层面: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会引起疲劳、躯体疼痛;有的可能太累了,吃不下饭或者吃的很多;有的可能倒头大睡,有的可能越累越睡不着,所以体力也很难恢复。

(4)行为层面:有的不爱说话而有的话特别多,有些人发脾气冲动,有些人强迫洗手、强迫清洁。

(5)三观层面: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常见的心理困扰

恐慌:由于新型的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因密切接触而被感染”的信息传播,以及防控物资的短缺,前线和一线的医护工作者都会触发和加深恐慌情绪。

抑郁、焦虑:害怕被传染,害怕家人亲属为自己担心,也担心自己传染给家人,这种种的情绪,都会让医护人员感到忧心忡忡,顾虑重重。同时,在面对病人的抱怨、不理解和愤怒时,也会感到高压、委屈和不被理解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也容易感受到焦虑不安,缺乏耐心和因小事而愤怒、焦躁。

孤独:特别是前线医护人员(虽是骨干精英,但来自不同的专业)面对患者的医治压力,看到病房里其他医护人员忙着治疗病人,容易感到别人都比自己要坚强、勇敢、更专业,认为自己是最脆弱的,进而不接纳自己的脆弱,不敢承认和表达,不想与人交流,担心被别人瞧不起,再加上家人可能会担心、不支持所带来的压力,易造成医护人员内心强烈的痛苦,无助、孤独感。

挫败,自责和内疚:虽然作为医护人员,面对未知的病毒,看到被疾病折磨的患者,超过80%的医护人员会为自己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而感到挫败、自责和内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医生、好护士。同时,由于忙于工作没办法照顾到家人,也会让自己感到难过。

三、心理防疫“口罩”

紧张、不安、焦虑,这些心理变化会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力,免疫系统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就会降低,更容易受到感染。同时,剧烈的心理变化还会引起很多身心疾病,比如失眠、头痛、血压波动、胃部不适、肠道功能紊乱等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抵抗力,所以及时科学的自我调适是非常必要的。

1、正常化,接纳自己:有情绪状态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情感反应是正常的,是正常人群对非正常事件的普遍反应,不能说明我们脆弱、不坚强,或者不够格,所以不用过度担心,要接纳自己,和自己以及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2、了解相关知识和信息:作为医护人员,具有专业医护知识的支撑,对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了解,能够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更好指导工作。

3、心态平和,安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虽然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在现有的科学知识、医疗技术、医疗条件下,使得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措施,越来越确定,我们要相信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保持平和的心态,专注做好自己该做,能做的。

4、觉察调节,自我赋能:我们不可能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调节措施改变我们对应激的反应。

(1)认知层面:觉察自己身心状态,稳定情绪,认清大局,包括我们对疫情防御的能力的有限性,这不是你个人的错。与自己的无力感同在,实际上那不是你个人的无力感,是人类的一种无力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是不是有这种无力感你就不做事情了呢?我们还是要做,能干多少干多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为所当为,为所能为。

(2)情绪层面:情绪隔离,深呼吸,握拳训练,蝴蝶拍等,让自己情绪舒缓;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面对合适的对象,要进行宣泄。

(3)生理层面:疲劳和紧张是医护人员最常面对的情况 ,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采用比如正念放松法、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冥想、静坐等办法,配合舒缓的音乐,或者芳香精油,有意识地调节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自己觉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做一个身心的SPA,恢复一定的元气投入一线工作。不要带病坚持上班,有病要及时休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4)行为层面:饮食吃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睡眠方面,几天都睡不好觉,可以吃点助眠的药。注意防护,回避不必要的伤害,保护好自己,觉察自身的能量电池,积极休息(身和心),自我鼓励,自我赋能,维护好自己的心身。

(5)保持跟家人和外界的联络交流:疫情紧急,处于一线的医生护士必定会全情投入,与此同时,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和家人与外界进行联络,哪怕是三言两语,来自家庭、孩子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够疗愈自身,缓解焦虑、孤独感。

5、积极应对,资源支持:可以通过(1)积极的欣赏式的沟通表达、倾听、换位思考。(2)做一些运动,比如八段锦、办公室脊柱保健操、拉伸训练等,运动可以产生“内啡肽”,让人感觉舒爽愉悦。(3)安在当下,关注官方信息,用心体验物我两忘专注做事带来的能量流动;(4)支持系统:单位内部同事间的合作相互支持;社会文化资源的支持;保证前线医护人员的后勤需要等。

6、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如恐惧、紧张、情绪低落、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到痛苦时;当工作中的挫败,感到自己的脆弱,又没办法跟同事、家人诉说的时候;可以拨打心理热线,获得专业支持。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特别提醒

对参与前线救援的医务人员,初期疫情爆发期,人员出现高昂的斗志,易产生责任感和兴奋感,身心资源投入较大,此时尚不需要心理干预。但前期消耗的情感越多,对后期越不利,一般要2-4周后才会出现心理崩溃,所以后期任务完成,救援者回到各自的岗位,斗志消退,突然放松,他们见到的种种场景历历在目,易产生创伤后遗症。因此,不管他们自己觉得心理是否健康,单位都为其安排轮休和心理调整。

作者介绍

王利萍,浦东新区专业科普志愿者,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行政主任高级政工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总工会周末学校讲师团成员,上海市妇女之家服务大联盟课程师资,百联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师资。


上海市科协 抗疫宣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