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若干思考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必然选择。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来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最近,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听取民声、汲取民智,对这一问题厘清了思路。

以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谋划,也是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路径上必需的顶层设计。走“四化同步”之路则是推进方式上的一场革命。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的“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省提出了加快实现“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的美好梦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着力推进“四化同步”,用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生动实践来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做好城市工业“配角”,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县域整体工业化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的县域工业应该从“配角”做起。一是承接产业转移。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一部分工业资本必然会向县域进军。我省县域要抢抓这一机遇,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不管大小,都要主动承接。二是做好协作配套。从零配件做起,从大工业生产的某一道工序做起,与城区相关产业配套,在获取产业链条中间利润中谋求本地发展。

消弭城乡信息“鸿沟”,促进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对于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信息化是促进以城带乡战略、以乡促城战略实施的需要。一是信息化是增强城市辐射力的有效手段。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推动下,城市作为区域的商务、决策、创新中心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另外,实施电子政务后能促进城乡政府与民间的一体化沟通,有助于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减少城乡行政环境的阻滞;有助于加强城乡的信息共享与经济协作,实行城乡通开、城乡一致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法规;有助于以市场为纽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二是信息化为以乡促城提供推动力量。通过信息化,农业将实现集约化经营,从而分流出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用以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就地消化农业富余劳动力。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跑马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必须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必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加快推动城镇化发展从粗放向集约、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要提高我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必须在城镇的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公共服务方面下功夫,以同样的城镇面积,容纳更多的城镇化人口,促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打通融资“任督二脉”,提升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诸要素投入中,都要求必需有一个或多个强大的投资主体。这个主体拥有着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以及人才资源,并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投入有着强烈的渴求。这样的主体是个体农户和小规模的合作经营户所难以担当的。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协作组织正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但融资不畅,也严重制约了这些主力军的发展。要打通融资的“任督二脉”,就必须从城镇着手,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来源: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原文链接:http://w.cosocc.org.cn/?p=184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