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在外留学的你还好吗?——写给未成年的留学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16

来源:江苏省心理学会




疫情期间,海外学子如何应对挑战




写给未成年的留学生





2020年的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打破了人们的生活规律,留学海外的你们刚刚迎来国内疫情的好转,紧接着却又面临着留学国家疫情的日渐严峻。世界似乎在短短数天内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在你正沉浸春假的放松与喜悦时,却意外接到学校停课或改成线上教学的通知。如果你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可能还经历了重新找住所的奔波,这段时间,你可能经历了很多。新冠病毒是我们全人类遇到的重大挑战。疫情期间,合理安排生活,保持稳定的状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和生活非常重要。



一、面对疫情,重视而不惊慌

面对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身在异乡的你需要独自面对与处理突发变故。随着疫情的日渐严重,感染人数的不断攀升,开学时间不确定,回国机票难求……或许你会有着急、不安、恐慌、焦虑、无措等情绪,你也可能会有头晕、乏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身体不适。这些反应是正常的,是我们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时的正常反应,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保护性机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警惕性,促使我们加强防范意识。

父母和亲朋一定都在关心着你,国家也非常重视海外学子们的安全,各国大使馆在第一时间开放留学生登记通道,为留学生们发放防疫物资,尽管在疫情期间回国不一定是适合你的选择,你仍然可以从留英小留学生被接回,看出祖国对小留学生们的关心。你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有很多人在和你一起面对。



二、理性决策,作出恰当选择

面对疫情,选择回国还是留守成了很多留学生的选择题,选择背后面临的是安全、学业、考试等人生课题的得与失。人生中遇到重大事件需要选择时,我们难免会纠结、冲突。首先,你需要了解是否有回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回国条件,你需要接纳现状,坦然安排好留在国外的生活;如果有机会回国,你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作出选择。回国意味着能够与家人团聚,得到亲人的照顾,然而,却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长途奔波,不便上学校开设的网络课程,还可能会影响后续学校申请。留守国外,减少了旅途中被感染的风险,不过你需要独自面对疫情带来的难题,但是或许这是一个可以锻炼自己自理能力与应对突发困难的能力。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父母商量,尽快作出决定。因为确定的选择能减少我们的焦虑,带给人们可控制感。

无论你是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还是选择留下,你都要为自己点赞,你们代表中国少年成长和坚强的力量。




三、增加防护意识,平衡居家生活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强,且目前尚未找到有效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加强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终止社交活动,尽量待在家里,做好防护措施。

制定生活计划,稳定、规律的生活规划有利于帮助人们获得生活秩序和控制感。可以从学业、娱乐、运动、睡眠、与他人联结等方面进行规划。应确定睡觉、起床、学习、运动、娱乐的时间,睡眠太晚不利于健康,睡得太多也会让人精神不振;准时上网络课程、完成学业任务能够带给你踏实、充实感;每天规律的运动有利于保持精力充沛,是纾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休闲时光,你可以健身、慢跑、跳绳、跳舞、音乐、书法、绘画等,你也可以协助寄宿家庭承担适当家务。定时与家人联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获得支持,舒缓情绪。父母可能会在表达对你的关心与支持的同时也会流露出焦虑与不安,让父母了解到你有序的生活日常与居家规划有利于安抚他们的情绪。



四、善用资源,做好自我保护

疫情期间,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父母、亲朋、师长、大使馆、祖国等都是你重要的支持力量。当你遇到困难时请及时寻求帮助,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是智慧且有力量的表现。疫情还会激发我们诸多的情绪和身心反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如果你的烦恼困扰无法释怀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你可能会更加深刻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许你经历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或许你也感受到了种族关系带来的隐形恐慌,在普遍不戴口罩的西方大环境,坚持戴口罩,或许你会遇到他人异样的眼神,甚至会有歧视语言,请你保持冷静、低调,一个人在异乡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或许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你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理解、批判性思考。

哈佛大学校长在停课时发给同学们话,值得所有人深思:“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希望大家明白,COVID-19是在考验困境中人性的善良与慷慨,选择先利人、还是先利己。在这个不尽人意且杂乱无章的时候,请展现出我们最佳的品格和体面的行为。”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




来源:gh_a87987b6bdf4 江苏省心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A1ODY1NQ==&mid=2658971950&idx=1&sn=0657eb74b354f487de629109c0413638&chksm=f3bb50dec4ccd9c85eb8745e9c98abc2d5fc8d707b968cac96ce2a8589609b81e45c22ecaaa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心理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