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揭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6-01-05

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颁奖盛典揭幕

 

     11月30日上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了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颁奖活动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举办,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清华大学孙富春、南京大学张旭苹等23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黄河燕教授宣读《奖励决定》。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科技网、三联生活周刊等20余家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报道。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近500余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宣读《奖励决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杰

为获得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进步一等奖代表颁奖

 

     2015年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创新奖11名;进步奖12名;成就奖首次空缺。清华大学孙富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卫明由于在推动智能科技发展等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做出的贡献,取得了多方面高水平创新成果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一等奖;由南京大学、南京发艾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张旭苹等完成的“连续分布式光纤智能感测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魏大鹏等完成的“基于石墨烯触摸屏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blob.png

国家专利局处长宋红明、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赵丽

松为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二等奖代表颁奖

 

blob.png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宏、王国胤为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进步二等奖代表颁奖

 

     北京大学谢广明、北京理工大学王树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何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赫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淑媛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工作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由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闫晓林等完成的“基于智能的家庭云运营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王江等完成的“捷联探测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谭玉敏等完成的“天空地一体的区域遥感监测智能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 武汉科技大学周凤星等完成的“轧机早期故障智能诊断与寿命预测技术”、 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完成的“基于物联网的节能型LED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项目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blob.png

中共义乌市委副书记葛国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陆平

为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进步三等奖代表颁奖

 

blob.png

中共义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涵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办公室主任黄新明

为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三等奖代表颁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伟海、山东大学李贻斌、中国矿业大学张勇、济南大学冯志全在应用领域的创新工作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公安厅和三江学院詹曙等完成的“监控视频中低质量人脸图像识别和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市汉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汪义旺等完成的“智能FFU控制器及节能控制系统”、 北京科技大学、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大学张建良等完成的“炼铁系统原燃料资源智能优化系统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海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周金海等完成的“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的物联管控与商业智能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颁奖典礼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召开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获奖项目成果路演新闻发布会”,首次邀请获奖项目进行路演推介。同期还举行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工业4.0与中德合作机遇论坛”、、“全国百所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推介暨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发布会”、“智慧对话:智能驾驶与安全防撞技术研讨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展”等活动。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吴文俊院士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级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国际知名IT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捐资,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该奖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奖励在智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不断推进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创新与发展。

 

blob.png

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全体颁奖嘉宾、获奖代表合影留念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原文链接:http://caai.cn/index.php?s=/Home/Article/detail/id/34.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