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根本度量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7-29

  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给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要在科技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发展观。科技界应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面对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所立足的根据都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科技界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观。
   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技术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是老问题,但在客观现实中,往往被模糊。比如科学的价值,应该是认识客观规律,坚持客观真理,创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也要受实践的检验。但往往在实践中,做科学研究的人往往陶醉于发表文章,尤其是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发表文章不是实现科学价值的根本度量,它只不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要真正实现科学价值,还要使发现的科学真理被科学界接受,被社会接受,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实现科学价值,否则文章就“文章化”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看得太重,但也不能不看,毕竟它是一个中间过程。但我们心中要明白,这不是根本的科学价值所在。
   第二,编制与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在前面。编制这个规划的精神来自于邓小平理论,其目的是从总体上部署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我国科技总体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突出重点,优先部署,集中力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企业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历史性作用。
   第三,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国立研究机构与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
   前一段时间争论过究竟是引进消化吸收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看来,两方面都不能偏废。作为后发展中国家,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这肯定是一个愚蠢的方针,必须要开放,要消化,要引进,要吸收人家的技术,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消化吸收,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要加强。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选择地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些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中间也有辩论和争论,一种意见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学和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很重要。
   现在看来,只讲一句话不完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在现代社会有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家研究体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大学和国立研究机构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提供新的科学知识,提供前沿的技术源头,企业才有可能利用它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投资与开发的主体。所以,一是要密切产学研之间的结合,充分发挥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性大学的骨干作用,另外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才比较完全;否则,企业创新也会感到后劲乏力。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因为科技创新要以人才为本,无论是做科学还是做技术,我们要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专家,遴选科学家与工程师,造就一个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的创新团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我们要坚持以爱国奉献、创新为民为宗旨,倡导解放思想、求真唯实、科学严谨、协力创新、力戒浮躁,专心致研、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同时,每位科学家都要珍惜有限的资源,养成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的学风和工作作风。要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科学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才能为全社会所理解,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科学才能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本文为本报记者易蓉蓉、潘希根据作者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两周年纪念报告会上的演讲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mes.org/News/Information/2017214/1487055756027_1.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