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或助鸟类躲过大灭绝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4-27

近日,《BMC进化生物学》刊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李志恒团队、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最新成果,研究团队破解了古生物演化谜团,指出与恐龙的食性差异可能是鸟类躲过大灭绝而幸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团队历时3年应用了扫描电镜、高精度CT、同步辐射X射线透射显微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完成了这项研究。科研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在于由于牙齿样品很小(鸟类牙齿只有几个毫米甚至更小),样品制备以及高精度成像方面存在不少挑战。”李志恒告诉《中国科学报》。

团队首先在结构上确定了牙齿釉质层在鸟类化石中广泛存在。“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兽脚类恐龙的牙齿釉质层下面普遍存在的多孔罩牙层(IGS)在所有鸟类的牙齿中都已消失。”李志恒说。而以前的研究认为,多孔罩牙层作为特殊的减震层,在猎食性恐龙撕咬猎物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防止撕咬过程中牙齿可能发生的破裂。

因此,鸟类牙齿中多孔罩牙层的消失证明了其不同于肉食性或者猎食性恐龙的捕食生态,在很大程度采取了以植物种子、果实以及昆虫等为主的食性策略,避免了与肉食性恐龙的直接竞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862-020-01611-w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4-2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