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中小微融资难,关键在大数据风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3-06

银保监会3月4日提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信贷投放方面要公平对待,更加注意尊重市场规律、坚持精准支持,但也要防止盲目支持、突击放贷。

“两会”时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获政协委员密集建言,目前有多名政协委员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作为今年关注和建议的一个重点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让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今年“两会”热点话题的,除了宏观经济环境、小微企业天然的脆弱性,金融科技为破题提供的可能性,在今年也备受关注——多位政协委员在提案中,都提到了移动支付、大数据、数字化等之于纾困中小微企业的价值,且表态普遍乐观。

坦白讲,根治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老大难”问题,的确需要一些新思路了。过去十年,中小微企业在融资上获得的政策供给,不可谓不足,但其弊端在于,往往“运动式”政策多于常规化的政策。

政策供给之所以无法有效发力,核心的原因也很简单——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存在不足。一直以来,小微企业集中的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都是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领域,近几年也是不良率攀升最快的领域。

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移动支付、金融科技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比如,根据网商银行最近的披露,2018年,网商银行为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96%发放给了贷款金额100万以下的小微经营者,而网商银行还表示希望未来3年内,能让中国所有的个体户、路边摊都贷到款。

作为一种新思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科技是一个方向。在我国,移动支付的高普及度,甚至是超过发达国家的,其中,路边摊的扫码支付可能是最典型的;此外,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互联网本身已经成为商业全流程的载体,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集中的两个领域,批发零售业受到互联网的直接变革程度最大,制造业链条所受到的影响,近两年也在明显深化。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根本问题在于缺少信用记录,而商业流程的线上化,会直接产生流水等涉及运营状况的交易数据,借此,海量数据得以成为金融科技发力小微经济实体信用建设的基石。因此,政策层面,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的数据开放、使各种维度的信用记录体系化,可能是深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做的下一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在今年“两会”就提案建言,在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化经营积累信用数据的同时,要推动工商、税务、司法、公用事业与金融机构数据开放,增加小微企业数据的维度和准确度。通过大数据风控的方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就当下而言,以新的思路解决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难题,与促进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的政策指向不无关系。毕竟,根据可查的数据,当前无论是消费增速、还是信贷需求增速所体现出的市场需求和活力,三四线城市均优于一二线城市,显然,这些地区的信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中小微企业。与此同时,在低线城市和地区,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度提升和数字化商业设施的下沉都在加速,移动支付以及基于大数据的金融科技,尤其从长期来看,对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价值值得充分重视。

就传统银行而言,近两年其实也在加码金融科技,或采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这种更加务实的变革方式,这些都是积极信号:融资难、融资贵,中小微企业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在多年无解之后,或已迎来破题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