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强会长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5-01-14

总结经验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真抓实干
为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  王国强
2014年11月22日

各位代表:
    下面,我受理事会委托,向大会作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题目是:总结经验、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为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新贡献。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第五届理事会任期主要工作回顾与体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任期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在维护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更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民政部、中国科协、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发挥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指导,加大支持,为学会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年来,学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依法办会、民主办会,紧紧围绕中医药中心工作,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在中医药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社会服务、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学会发展之路。
    总体上看:
    过去的五年,是中医药事业形成“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新格局的五年,为学会发展、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是学会服务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大有作为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我们更加注重强化大局观,紧紧围绕卫生计生和中医药中心工作,进一步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和服务范围;更加注重提升服务意识,始终坚持服务学术进步、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科学普及、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会员发展;更加注重打造学术品牌,始终把提升学术活动质量作为学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建设职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以服务学术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提升学术活动质量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始终把提升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自主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以坚持“学术性、权威性、有效性、包容性”为原则,以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五年来共举办全国性学术活动433场,参会人员13万人次,交流论文39000多篇,中医药学术交流更加活跃。
    2、打造学术交流品牌。紧紧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以及制约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关键性、紧迫性问题,着力打造一批高层次、开放式、跨学科、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品牌。通过举办岐黄论坛、学术年会、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等,初步形成了谋划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品牌;通过举办中医药学专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扶阳论坛等,初步形成了传承交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发展学术流派的品牌;通过举办国际络病学大会等,初步形成了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品牌。
    3、扩大学术交流成果。借助高端平台和有效形式,加大中医药学术成果推介与运用。充分利用中国科协年会这一科技领域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首次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应邀发表“发展中医药,造福全人类”的主旨报告,先后承办 “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及成果展示论坛”、“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分论坛,并承办3期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科技界主动展示中医药形象,广泛交流中医药科技创新关键问题;组织编写《中国中医药学学科史》和《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成果和进展;大力推动中医体质学、中医络病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九种体质辨识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医络病学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4、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按照“创品牌、办精品、出一流”的思路,实施学术期刊精品战略,成立期刊管理办公室,制定《中医药期刊编辑规范》,健全审读机制,注重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批声誉良好的精品学术期刊。学会主办学术期刊34种,其中中文、科技双核心期刊2种,科技核心期刊13种,为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经验交流的园地、学术争鸣的阵地。《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期刊被国外数据库收录;《中医杂志》英文版被列为SCI-E来源期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时期“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科技计划”支持项目;《中华中医药学刊》、《西部中医药》等期刊获国家级、省部级期刊奖。
    5、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在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的大格局中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中医药学术团体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系列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系,促进两岸四地中医药合作,连续举办五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论坛;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制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单位100%无烟中医医院建设全国计划”。
   (二)以服务政府需要为己任,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1、顺利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2012年学会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奖项二等奖,中国科协、财政部支持实施能力提升专项,每年度资助200万元,连续资助3年。学会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在学术引领、品牌建设、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和政府、学会能力、自身建设等方面制定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自我发展力得到有效提升。
    2、大力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一是组建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体系表》等,建立并有效运转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机制;二是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古籍整理规范》等272项标准;三是注重已颁布行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四是加强对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先后完成了《国外标准化概况调研报告》、《中医药标准化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研究》、《中医标准化运行机制研究和推广示范借鉴意义的研究》、《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手册》等项目,被中国科协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为研制社会团体标准试点单位。
    3、切实做好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规范科技奖励评审程序和标准,合理设置科技奖励奖项,建立了面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主体的科技成果表彰奖励体系。五年来,共评选出科学技术奖495项,中医政策研究奖2项,优秀学术著作70部,授予13位专家李时珍医药创新奖、6位专家中青年创新型人才奖、5位专家优秀管理人才奖。自批准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单位以来,推荐的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获奖成功率达78%。其中,推荐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余6项获得二等奖。
    4、稳步推进预算论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开展了中央部门预算中医医院项目预算专家论证评审项目,专门成立“研究与评价办公室”,建立专家库,完善评审流程,对6家局属(管)医院中医事业费新增项目预算编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规范性以及项目实施能力与支撑条件、项目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论证,确保财政资金分配更加合理、公正,进一步提升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提供了范例。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1、有序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团结凝聚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优势,积极履行科技服务社会责任,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开展决策咨询服务。一是在科技奖励体系中单列“中医药政策研究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中医药政策研究中。二是加强中医药政策研究,先后立项开展“中药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研究”、“中成药重点品种遴选原则及监测规范研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探讨与研究”、“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策略与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专家建议和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新医保目录(中成药部分)遴选问题专家建议》提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是深化与企业合作,与1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专家研讨会、临床疗效专家论证会、技术咨询服务、共享科技新成果信息、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模式,助推产业发展。
    2、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不断创新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机制,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发挥专家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普宣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是组织专家多次深入青海、西藏等中西部及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同心•共铸中国心”活动,累计捐赠药品价值达775万元;二是主办“幸福人生大讲堂”养生保健公益讲座,被列入深圳市政府关爱行动组委会重点项目;三是推出了28位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联合多家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首席专家话健康》、《自我按摩保健康》、《中医百病百家验方》等优秀科普书籍;四是注重发挥科普宣教阵地的作用,制定了《中医药科普宣教基地标准及管理办法》,遴选了首批5个中医药科普宣教基地,探索了中医药科普工作新途径。
    3、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主动作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是在青海玉树地震、云南昭通鲁甸地震等抗震救灾中,积极联系有关企业,为灾区捐赠价值2000多万元的预防呼吸道疾病流行的药品;二是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分别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安徽等地组织召开中医药防治流感专家研讨会,制订《儿童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指南》,并联合有关企业向北京、安徽、黑龙江等地的中医医院医护人员捐赠了价值500余万元的药品;三是联系国际慈善资金,帮助国际友人捐赠五寨希望中学,助力希望工程建设。
    (四)以服务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举荐杰出人才。把发现、凝聚和举荐业界杰出人才作为服务科技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主动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参与国医大师评选表彰工作,协助遴选出中医药界德艺双馨、大医精诚的楷模;二是积极向中国科协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有 1位专家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9位专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三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普人才奖励工作,共评选表彰“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82人、“全国中医药科普编辑金牛奖”22人、“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传播奖”15人。
    2、切实加强传承工作。注重系统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的诊疗经验,切实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继承工作。先后举办吕炳奎、朱良春、路志正、颜正华、方和谦、金世元、焦树德、石筱山等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研讨会,并通过举办名老专家临床经验学习班、表彰先进名医工作室和评选国医名师学术传承优秀论文等活动,促进中医药传承人才成长。
    3、注重基层人才培养,积极推广适宜技术。积极联系和协调各地方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和相关院校,筛选出“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中药贴敷透皮疗法”等40多项具有中医特色、简便易学、便于推广的专科适宜技术,采用进修班、研讨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基层中医药工作者近万人,促进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开展了为期5年的“春播计划”,成立了专家组,编写了培训教材,仅中医药透皮技术就已被近3万名村医应用到了临床工作中。
    4、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学会优选河北肝病中医院、山东东阿阿胶有限公司、河南郑州骨伤医院、天津北辰北门医院、河北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等5家机构作为中医药专病防治技术继续教育基地,为专病防治继续教育提供了保证;组织专家开展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年度评估,查找问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水平。
    (五)以服务广大会员为基础,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1、坚持民主办会,提高决策水平。学会始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从健全制度、理顺关系入手,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对学会重大事项的决策领导作用。通过现场会议、通讯会议等形式,就学术活动计划、继续教育项目计划、秘书处工作制度、人员变动等重大事项召开了4次理事会、11次常务理事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2、加强分会建设,促进有序发展。不断健全分会管理制度,创新分会管理机制,加强对分会的分类指导和管理。一是修订分会管理办法,强化对分会管理的评估,建立激励和动态调整机制,先后对64个分会进行了评估,通报了评估结果,对不合格分会限期进行整改;二是在换届选举工作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如期完成了55个分会的换届改选,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及时筹建成立了内经学、神志病、烧伤创疡、生殖医学、肝胆病、中药安全性研究、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中医疼痛、对外交流与合作、补肾活血法、肺系病、血液病等11个分会,正在抓紧筹备成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中药制药工程分会和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
    3、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先后建立了学会门户网站、中医药科普网、科技奖励评审平台、学术会议论文共享平台、会员管理平台、中医药期刊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两网五平台”,形成了立体化、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评价、会员服务、期刊管理等工作提供保障。特别是学术会议论文共享系统和会员管理平台,会员可以及时浏览学会及各专科分会的学术会议论文,进行登记注册、储存信息、查询管理、收发邮件、问卷调查、上传下载等,提高了服务效率。
    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加强机关职业化队伍建设,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了办事机构,新增了会员服务部、期刊管理办公室、科技评审部、研究与评价办公室等部门,使各部门职责和定位更加科学合理。深入推进“五型”机关建设,先后制修订41项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会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有些学术活动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没有很好地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质量不高;二是学术浮躁情绪还一定程度存在,热衷于请领导和大牌专家,忽视沉下心来研讨,难以形成真正的学术争鸣;三是学术活动成果运用不充分,少有形成高质量、有份量、有影响的报告或论著;四是部分专科分会活动不经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五是会员服务还有待创新方法,探索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六是在学会自身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努力推动解决。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并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学会作为全国性的科技社团,只有始终坚持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把党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学会各项工作之中,才能确保学会工作在政治上、方向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学会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发展。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会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力量,只有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中医药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和促进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新格局,才能准确定位,有所作为。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学会作为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的重要阵地,只有充分认识、把握、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促进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推动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会员主体地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中医药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只有坚持会员主体地位,不断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方式,满足会员需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才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调动投身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办会,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学会作为中医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只有得到各有关部门、团体、单位、企业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整合、合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学会的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学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是必须始终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学会常务理事会领导的学会办事机构作为学会工作运行的中枢,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完善学会的组织机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对今后五年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未来五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从国家发展的大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战略规划和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就为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一步准确定位、全面参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提高显示度和贡献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老龄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生活方式迅速变化,都对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随着中小城镇快速发展,人口加速聚集。同时,到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3亿,占总人口的14.9%,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科技的创新以及与产业的结合,特别新技术、新材料的深入研究,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快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探索,必将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和能力提升,必将推动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深刻变革。这些为我们中医药始终与时俱进、继承创新、顺应时代、顺应需求、进一步发挥特色、彰显优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再次,从卫生计生和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来看。卫生计生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深化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随着医改逐步深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将不断增强,有利条件将持续增多。近年来,中医药行业紧紧抓住各方面有利时机,在深化医改中加快发展中医药,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使中医药更加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更加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八项主要任务之一。这就为中医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深化医改、维护健康、发展健康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就在上个月,刘延东副总理亲切接见国医大师代表并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关于中医药是五个资源的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医药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延东副总理指出,把中医药这一独特的卫生资源发展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利用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挖掘好、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好、重要的生态资源维护好,事关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繁荣中华优秀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关系全民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把中医药这“五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创新,培育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认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未来五年,同样也是学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抓机遇,进一步准确定位,加强工作谋划,推动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我认为,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卫生计生和中医药改革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的要求,坚持服务学术进步,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科学普及,服务政府决策,服务会员发展的办会理念,充分发挥团结专家学者、凝聚行业力量、引领学术进步、促进事业发展的独特作用,全面推进学会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组织管理规范、学术质量优良、服务效应明显、发展能力强劲、社会形象良好的“会员之家”,让中医药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今后五年,本届理事会建议下一届理事会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紧密结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二五”学会工作的基础上,准确研判形势,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紧紧瞄准对人类健康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针对中医药发展急需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学术问题,做好学会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好学会发展规划,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进一步明确学会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要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视角,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学会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在服务全局中实现更大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术活动质量。要充分利用专家资源,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前沿问题和关键领域,组织开展多学科研究,汇集真知灼见,拿出解决办法,发挥好专家思想库作用;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研究制定保障学术活动质量与水平的管控机制与措施,继续办好学术精品工程、精品期刊、精品会议,努力提高学术交流水平;要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研究中医医德修养纲要,加强行业自律,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反对不良医德医风,提倡学术争鸣,创造和维护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建设和谐的学术环境。
    三是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要以培养真中医、好中医、名中医为重点,创新继续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临床实践为重点,强化传统文化素养,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培养一大批传统文化素养高、临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药领军人才;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筛选并推广一大批适宜技术,着力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紧密围绕社会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中医药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专家优势和组织优势,引导和支持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根据需求组织相关专家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援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参与科研院所或高校的创新平台建设,在各自特色及优势技术领域建设协同创新的技术单元或平台;搭建相应转化平台,逐步建立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引导更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流向企业。要认真研究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宣传内容和形式,及时用科学知识正确引导公众;继续遴选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建立专家库,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普宣传工作者,持续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要以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抓手,进一步发挥学会在科技奖励、项目评价和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巩固和拓展学会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做好会员服务工作,完善学会基础数据库,推动服务模式创新。要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合理设置分会和工作委员会,建立退出机制,加强评估与考核。要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学会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继续大力推进学会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和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办事流程,严格办事程序,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成就辉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凝心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开创学会工作创新发展新局面,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acm.org.cn/zhzyyxh/xhdtyjlanmu/201501/1011715fffd741439aed6b50b0dba4cd.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