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滇”激发创新动能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9-01-23

云南玉溪一家食品企业生产车间

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全国的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落户玉溪,“科技入滇”开展4届以来,玉溪市共征集需求项目600余项,245个项目“落地开花”,这些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为玉溪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劲能量。

近日,记者走进玉溪,实地了解“科技入滇”带给玉溪科技创新实实在在的变化。

营造环境  增强科技吸引力

“实施‘科技入滇’战略,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的重大机遇,更是有效破解玉溪科技资源缺乏、科技支撑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进玉溪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玉溪市科技局局长李世华表示。

近年来,玉溪市着眼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社会发展,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分别前往全市各县区及省内部分州市的高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前往川、渝、黔等云南周边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摸清科技工作的现状和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营销等各类人才技术需求,对接相关大学、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和院士专家,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数据库、省内外高端人才数据库和高端人才对接平台,为精准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玉溪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创新型玉溪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玉溪的决定》《实施建设创新型玉溪行动计划的决定》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积极组织各类重大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科技合作,四届“科技入滇”,玉溪举办各类对接交流活动50余场,深入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有力拓展了招才引智的渠道和空间。

加强合作 拓展招才引智渠道

立足云南的优势松属树种资源,坐落在易门县的云南林缘香料有限公司借助“科技入滇”平台优势实现华丽转身——2018年销售收入1.5亿元,冰片产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云南松脂资源储备全国第一,但多年来有资源、无技术,生产产品种类单一,这是一直以来企业发展的瓶颈。”公司董事长张黎伟说,为解决难题,2014年8月,由市科技局牵线,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设立了田禾院士工作站。4年来,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提高α-蒎烯生产冰片的安全性技术等多项研究。工作站还解决了从轻油、小茴油中再次回收并提取冰片的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冰片的提取率,成品轻油、小茴油的回收利用率,节本增效1000余万元。

“公司已申请专利26项,其中用α-蒎烯生产冰片工艺、松节油生产α-蒎烯制备方法、食品级松香生产工艺及设备等6项获发明专利。松节油分离提纯、冰片生产工艺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2018年公司已经申请了田禾院士工作站的第二期合作。”张黎伟说。

依靠科技实现华丽转身的故事,在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身上同样发生了。曾经只是江川区一家小食品企业的云南卓一,如今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3年1月,该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携手组建院士工作站,由北京工商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及公司组成科研团队,依托云南丰富的野生菌资源,联合开展“云南特色资源风味调料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科技攻关项目。到2017年,公司突破核心关键技术11项,完成开发”菌骨鲜“等12个新产品,完成了半固态调味料系列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和4个产品企业标的制备。目前,该公司已成为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具有云南高原特色资源食品为主的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多年以来,玉溪市不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吸引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融入玉溪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玉溪市邀请华大基因到玉溪考察洽谈,签订框架协议,解决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以及共性技术服务需求;依托东南大学和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了玉溪市与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20多个成员单位招才引智合作平台;依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构建了全国科技信息对接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的建立,有力拓展了招才引智的渠道。

科技助力 产业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一种依托酸角原料开发的糖果“猫哆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在玉溪高新区九龙工业园区,占地4.5万多平方米的云南猫哆哩集团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花园式现代化工厂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公司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现代化生产流水线,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在无菌车间内有条不紊地工作,一派忙碌而有序的现代化生产景象。

“2012年,公司开始了对酸角多糖的提取研究,由于技术支撑薄弱,研究开发工作进展缓慢。”集团行政总监向艳玲介绍,2017年3月,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艾连中专家工作站。依托专家工作站的技术支撑,很快攻克了酸角多糖提取开发等技术难题。

解决了酸角多糖的提取开发后,如何处理酸角籽成了新的难题。“公司每年产出酸角籽2500多吨,西番莲籽500多吨,西番莲果皮1500多吨,之前这些籽和果皮只能当作垃圾丢弃,公司需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处理。”向艳玲说,专家工作站针对酸角籽、西番莲果皮、西番莲籽的有效利用开展研究,帮助企业最终开发出高膳食纤维酸角糕、西番莲籽油、西番莲果皮胶等高科技产品,其中酸角糖胶作为天然的食品增稠剂、稳定剂、胶凝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