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人的难点在于跨界人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12-26

  产业互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68年,那也是工业4.0的时间节点,当时产生了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PLC)。

  1973年的时间,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即CIM的概念被提出。大概80年代时,我国开始跟进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的概念,1999年左右清华还成立了一个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中心。

  这段时期,美国一直在探索计算机技术或者IT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1988年,美国国家相关研究委员会出版了关于计算机集成的制造系统的研究计划。

  其实,80年代日本也计划探讨如何构建智能制造这个学科。但1995年,日本才开始正式推出相关研究。

  2000年左右,互联网就开始蓬勃发展了。2005年的时候,日本人不准备再研究制造业的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是想把人工智能直接引入到制造业里面来,以后不用人工作了。

  2007年左右,美国的NSF(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了所谓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概念,目的是为制造业找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的学科,创造一个新的学科,当时他们预计用10-20年的时间做成。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它们就和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的教学指南报告。

  2011年,德国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工业4.0,把它作为一个未来项目来做。

  2012年美国也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日本也开始逐渐提出所谓的机器人革命,以及工业价值链计划,紧接着到2015年左右,中国就开始提出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主脉络就是人们一直以来探索的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基本上跟传统的消费互联网探索时间基本同步。

  但是,工业本身的周期规律所决定了它不太可能快速做到一个很成熟的产业,所以直到现在已经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大家还认为产业互联网不够成熟。

  为什么?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就如同电灯的开关,它是一个开关逻辑,它的开、关,体现在计算机里面就是0和1,在生产制造时也一样,所以它的逻辑当然比开关逻辑复杂得多。

  在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产生之前,普通开关是通过电器化的方式来控制的,通过继电器,也要通过一系列逻辑。如果生产现场的控制逻辑复杂,那继电器就非常大。

  第一次提出电子化控制需求的是通用汽车,他们希望有个东西,让生产线上的设备更容易调整,调整时布线等尽可能少。在这方面,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的好处就是,在一个图形界面上通过拖拉一些东西,就可以把调整的逻辑完成。

  像其它领域一样,产业互联网也追求尽可能地操作简单,但是工业领域的投资大,改造起来也比较复杂。不过有了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很快,大量企业开始参与使用可编程的逻辑控制器。

  但是,工业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至少跟消费互联网相比是远远落后的。早期在2012年左右的时候,GE还做了一个统计,它统计在2000年到201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的生产力增长水平大概在3%左右,但是到了2010年,再到2015年的阶段,其实全球的生产力增长水平大概在0.3%这么一个水平。

  全球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看,基本上没什么增长。是因为人们已经把先进技术用到头了,原因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在工业方面还没有成熟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两点:

  第一、美国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面说,产业互联网总体来讲没形成范式,因为缺乏范式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没有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后人也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第二个,产业互联网没有形成一固定的粉丝,粉丝可以去宣扬这个概念,使得群体逐渐扩大。其实也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在过去没有形成一个流派。

  著名演化经济学家佩雷斯有一个技术革命周期理论,50-60年为一个周期,新兴技术运用到产业上会大幅的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但后面就不行了,因为该用的技术都用上了,生产力水平也就提高到头了。

  工业革命以来一共发生了5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有4个阶段,比如说最开始大家都搞范式,提新概念,但发现新概念不能提高生产业,因为我们的技术设施不齐全。

  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初期发展的时候,我们对它有一些认识,但是可能还没有专家明确指出我可能需要什么技术设施,我们现在明白了,需要便宜的物流、电子支付、信用,可能需要这些基础设施。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处于这种状况,基础设施是什么,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回答。

  但是只有等基础设施具备的时候,加上资本的应用,可能这个产业才能蓬勃发展,才会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这是从产业互联网过去的状况。

  未来,对于中国政府和互联网产业来讲,其实问题很简单,产业互联网是怎么发挥网络大国的优势。

  目前产业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大部分是对制造系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我认为我们产业互联网目前都是要把制造系统到底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的经济学家,不搞技术的也听得懂,这可能是我们的一个难点,当然我也做不到,只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一定要这么做,否则对经济学家要求就高了,要去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