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生态委2017年度全委会上的讲话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8-03

“十三五”中央正式提出绿色发展这个大方向,这意味着要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除了互联网+,更普遍还有绿色+,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加上绿色/生态。我国城市要从过去三十多年的灰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我相信这不仅是“十三五”,而是更长远将来都需要坚持的方向。所以,生态城市相关的学科,势必成为当前最热门研究的课题方向。

方向正确,并不意味着没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文明太成功了,导致部分决策者认为,过去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所实施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例如城市的功能分区要越清晣越好,基础设施越大型越好,废弃物处理越集中越好规划越自上而下越好,公共品越是政府提供越好等等。这些工业文明进程中最成功的东西,也成为了绿色发展最大的障碍。

亟需摆脱四大障碍

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民族,如能从过去最成功的经验超越突破,就意味真正的成功。如能摆脱现有的思维定势,向更高目标跃进,丢掉过去最成功的东西,才能实践整体转型。我国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工业文明带给我们的福特式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塑造了四大障碍:

1、用大江大河的治理模式,来治理城市水系和给排水系统;

2、用人工大规模造林的模式,来代替城市园林科学与艺术;

3、用高速公路的交通模式,来规划建设城市交通系统;

4、用大工业流水线的办法,来处理城市的各类废弃物。

这四大传统思路,属于工业文明最成功的东西,其实是反绿色、反生态的,正在无声无息地阻碍着、或扭曲了生态城市的规划思维。

当我们把绿色的、循环式的、分布式的、小而分散式的技术方案递交上去时,不少决策者总会拿工业文明的传统模式来衡量和抵制。所以,当前最紧迫、最需要向权威阐述的绿色真理是什么?是否真低碳、真绿色和真生态文明的方案?我相信这对各位来讲压力是最大的。因为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给许多人灵魂深处烙上了根深蒂固的印迹:好像园林绿化就要人工造林、城市水生态应该仿照大江大河治理、城市交通应该是高架路、高架桥、高速公路模式。过去最成功的事物,成为了现在最大的障碍。


 

两个学术方向

在生态城市学术研究方面,有两个方向非常重要,“专”和“和”。

(一)“专”

“专”是指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要成立若干个学组,聚焦生态城市的若干“模块”。当前比较紧要的几个学组包括:

1、绿色交通学组

绿色交通如何定义?如何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和修复城市交通的微循环?怎样做到既满足民众出行需求,又能有效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和污染?因为交通与建筑的排放是刚性的,特别是我国现在正面临着郊区化的威胁,千人汽车拥有量不断攀升,交通拥堵和污染日益加剧,绿色交通至关重要,没有绿色交通何谈生态城市?

2、生态社区

单个建筑现在有绿色建筑,把它们组合到一个社区里,就要重新进行协调。有时单元建筑是绿色,但组合起来后不一定是绿色,所以说要有整体化、系统化概念。生态城市的真正细胞应是多样化的绿色社区,如能将90%以上的社区都建设成绿色的、低碳的,使其符合以人为本的绿色社区,这样基本上生态城市就可以实现了。

3、绿色能源

工业文明的城市决策者都喜欢大型的、集中的、垄断式能源系统,但这样的能源系统同时是高污染、脆弱和低效的。生态城市的能源系统应该是分布式的、小型分散一、多样化的,各种各样的可再生能源都能够通过智能互联网协调起来。每个社区/城市就相当于一个发电单位,各种发电方式生产的能源可供社区/城市自己用,有富余再:向外界供应,欠缺时再向外部购电。每一个用电单元都能够做到在峰谷用/储电。例如深圳,峰谷电与一般电价差4倍,而有的城市1:5,基础单元峰谷用/储电,不仅能使全电网实现宏观节能,而且用户经济效益也很好。再加上利用每个社区内的电动汽车在峰谷时充电,组合起来的绿色能源不仅是低碳的、省钱的,更重要的是,能造就这个城市的弹性能源系统。传统集中式发电/变电站的情况下,一个发电厂/变电站破坏了,城市就瘫痪了。如果是分布式、多样化的可再生能源,再基于网络化弹性的原理,就可基本上解决城市能源系统的脆弱性。

4、绿色给排水

城市给水和排水系统,就像人的静脉和动脉。传统城市规划造成“静脉、动脉”微循环不畅、不绿色、不生态。一般1吨自来水等于1度电,所以节水就是节电,就能减少雾霾,就是低碳。如能够把各种中水、雨水回用循环,从每个建筑开始再到社区再到城市层面,层层循环用水,就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城市的水问题靠城市自己解决”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水是可以N次循环利用的。所以说,“以水定城”是要考虑“N次利用”以后再定,而不是一次性消耗,这就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如果水不循环利用起来,其它的资源绿色利用就很难做到。由此可见,检验是否真绿色、真生态,首要一条就看是否贯彻了水N次利用。嘴巴上说、行动上做、效果上体现,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决不能在绿色发展上搞“阳奉阴违”。

5、废弃物的绿色循环利用

这也是国际生态城市的共识。处理城市的废弃物不要只想到工程上集中式废弃物处理中心,废弃物绿色处理应该是就近就地回收利用,这体现了就地就近分散的循环原则,如果这样贯彻实施的话,有许许多多的城市灾害就可避免发生了。最常用的一个例子就是深圳光明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两件重大恶性事故,如果做到危险品仑库和堆土小型分类分散,就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有国外著名的城市学家早就说过;真正现代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实就是那些大型、中心式的城市基础设施,越大型、越集中、能量越高就越危险,一旦出问题就会因连锁效应造成极大的灾难。因而,我们要将绿色、生态、弹性这三个概念联系到一起。

生态城市应还有其它多种模块,但如果以上五个基础模块真正绿色化了,不少现代城市难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许多城市病其实是这五大模块传统设计引发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五大模块绿色化方面学有专精,把涉及这五大模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软件都熟练掌握应用,再加上模块相互之间的协同配合,生态城市就可实现。

(二)“和”

“和”指的是城市中各类小型分布式、去中心化、多样化的模块要通过多种协调方式协同耦合,克服相互冲突和矛盾,产生系统化整体生态效益。具体协同求“和”的思路和途径如下:

1、复杂适应系统(CAS)

“和”首先是从方法论入手。应该有一个好的方法论作为抓手,把生态城市这些模块应该整合起来,来协调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演进,来取得“1+1>2”的效果。这个方法论我们初步确定为“CAS”,就是复杂适应系统。

现代系统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系统论被称之为“老三论”,由控制论、信息论和一般系统论组成,老三论的提出为现代科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现代通讯、能源、交通、化学、核能和流水线生产系统等都得益于这一基础方法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代系统论,耗散结构、突变论,协同论,也就是著名的“新三论”。但“新三论”和“老三论”都没有涉及系统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只是研究了系统的结构、层次和信息传输反馈等对系统演变的影响,却没有对主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如何对系统和整体的影响开展深入研究。

上世纪末,一批美国顶尖科学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成立了第三代系统论的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机构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 Systems)。该理论的提出者之一霍兰教授于1998年在圣达菲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成立不到十年被评为美国十个最杰出的研究院之一)成立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其著名演说—— “自适应造就系统的隐秩序”。该题目就很有意思,系统的主体对环境的学习、适应能力造就了系统演变的内在机制。作为城市来说,经济产业结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这些都是显性的,但是城市系统真正的演变动力来自每一个市民个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及其相互作用,最终会造就城市发展的“隐性秩序”,这是城市演变的真正动力。这个论文题目也揭示了第三代系统论与第二、一代系统论之间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用CAS对生态城市进行分析研究?因为生态城市是由无数个模块、无数个主体构成的,这些主体的适应性造就了建筑、社区、基础设施等的性能及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子系统从过去的大型转向小型、集中转向分散、统一转向分布式、单一转向多样化等等。这就需要分析影响子系统性能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然后才能构造出所有个体、子系统相互之间能够协同作用的生态城市。第一、二代系统论只讲究物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勿视了城市最基础、最具能动性的主体——人的适应性和协同,只讲究物的被动协同,但没研究每一个人对周边环境的自适应性造就的各种模块演化的“隐秩序”,及这些隐秩序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如果说一个城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建筑和基础设施等都是绿色生态的,但是市民的行为是浪费的,城市也不可能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CAS”把人作为主体放进系统研究范畴,确认了人是构成城市最重要的主体,生态城市研究也必须“以人为本”,再把刚才讨论几个模块子系统考虑进去,人与各个模块能够自适应并相互协同、良性耦合,才能够使城市产生整体生态绿色的效用。

2、碳足迹

中央已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用市场机制来评估、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实现绿色发展。这就等于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引入全新的方法,对各种人的行为和各类城市模块所产生的碳排放、碳足迹进行量化、监测和激励。这将对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主动适应、深度学习和积极实践。

3、弹性城市

最近这二十年,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弹性城市”的概念。因为只有将城市基础设施小型化、分布式、去中心化和多样化才能实现弹性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城市第一位的是安全”,城市越现代化、结构越紧凑、经济越繁荣,城市自身在灾害面前就越脆弱、越经不起外界的各种干扰……,必须从主体适应性角度增强城市防御各种“黑天鹅”事件的能力。

4、智慧城市

现代通讯、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本世纪湧现出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风起云涌,使城市每个个体、单元和子系统的能动性、相互作用性和自适应性大大增强,将此突然增强的“三性”纳入良性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智慧城市”。既让城市主体能全面感知、实时运算、精细执行和精准反馈城市的各类问题和病症。这既是一种实现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革命性变革,也会带来许多未知的新危机,需要全体规划工作者的努力纠偏和勇於创新。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整体协调方面有复杂适应系统,从经济效益方面有碳足迹分析和碳市场,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有弹性城市,从信息协调处理方面有智慧城市。这四个方面是相互整合协同作用的。所以说,现代生态城市既有起整合作用各种新方法、新枝术和新系统,也有基于新理念、新功能、新目标的各种新模块,形成五个模块,四大系统的协同耦合。

现代生态城市研究要从四个方向的广度上发力,从五类模块的深度上发力,自然会“时势造英雄”,将会产生许多大师,为国家的绿色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确实符合“天时、地利、人和”。而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我们是排头兵,但是从时代要求来看,我们这些排头兵的理论准备、实践准备、案例准备、观念准备、包括国际合作视野准备都是不足的,要恶补、紧补。

对生态城市专委会来说,前几年开篇很好,机遇更好,但末来成功与否,完全决定于每个委员有没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勇气,有没有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朝着绿色前进的意志,有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知识、技术的智慧。

谢谢各位!

(根据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生态委2017年度全委会上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同意和授权,他人不得转载)

 

来源: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sus.org/chinasus/news/20170803/118894.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社区功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