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苏博士第一人,他为“优生学”正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15

在现代中国,优生优育作为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延伸,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正式出台,为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优生优育的提出和《母婴保健法》的颁布,背后都凝聚着吴旻院士的智慧和心血。吴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著名的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肿瘤学专家,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

吴旻

他开创了我国人体细胞遗传学和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探索癌变原理,对我国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他打开我国优生学禁锢之门,促进了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他在中国率先倡导肿瘤基因治疗,并启动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推动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留苏医学博士第一人1925年12月,吴旻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吴翼曾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吴旻身上,即使节衣缩食也要供他上学。1937年,日军侵华,祖国山河战火纷飞,12岁的吴旻跟随父母开始了逃难生活。经历了颠沛流离和贫穷磨难,少年吴旻迅速成熟起来,他开始懂得学习机会的可贵。“笨鸟先飞”是吴旻的座右铭。在四川上高中时,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常常半夜悄悄起来,从路灯中倒出一点油,在油灯下攻读到天亮。由于身体虚弱,他常因生病影响学习。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热爱上了体育锻炼,每天坚持跑步,经常游泳,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七十多岁的高龄。1943年暑假,离高中毕业还差半年的吴旻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并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1956年,吴旻通过留苏选拔考试,被选派到苏联深造,师从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阿·德·季莫菲耶夫斯基。wt_a1265628cf.

吴旻(前右二)与导师阿•德•季莫菲也夫斯基院士(前右三)和全体实验室成员合影(来源《春晖集》)

从留学生活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的生活轨迹限定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之间,把全部时间分秒不剩地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当时,苏联在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其中,博士学位最为困难。正在吴旻向学位冲刺的关键时刻,中苏关系日趋紧张,留学时间所剩无几。于是,他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用来查资料、做实验,并连续发表了13篇论文,在苏联业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鉴于吴旻杰出的研究成果,他在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时,18位评审专家首先全票通过,授予他医学副博士学位。随后,答辩委员会又破格进行第二轮投票,依然全票通过,授予了他医学博士学位。

吴旻医学科学博士论文答辩评语

就这样,吴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只用了三年半时间就走过了别人六年走过的路,成为中国留苏学生获得医学博士的第一人。为此,他工作的研究所还特制了一块金表送给吴旻留做纪念,表盖上刻着他的名字。2开创细胞遗传学在科研生涯中,吴旻提倡独创精神,并始终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1961年,回国后的吴旻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现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学系,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人体细胞遗传学研究组,决心创建中国的细胞遗传学。wt_a32356e73f.

1962年吴旻(右)回国后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病理系时与副主任杨简教授合影(来源《春晖集》)

当时国内正处于困难时期,组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几乎一无所有,吴旻就把日本人遗留下的保温箱和玻璃眼药瓶当做培养箱和培养瓶。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吴旻和他的助手们建立了一整套外周血、人胚胎组织、肿瘤胸腹水细胞染色体制备的技术,并成功应用到遗传病、肿瘤、放射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1962年,吴旻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应用羊水细胞中的性染色质检测胎儿性别的研究,并查出一例先天性辜丸发育不全综合征,这是国内第一个产前诊断的病例。1963年,他通过家系调查,检测出一位早期细胞癌患者,并及时实施手术,让患者得以延续生命。这是世界上首次应用染色体检查使癌症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例子。他还探索癌变原理,向肿瘤宣战,并首次提出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遗传病因和规模预防策略。30多年来,吴旻领导的实验室为全国培训了一大批从事细胞遗传学的科技人员,他创建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如今已普及到全国大多数医院和研究机构,染色体检查在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习惯性流产和不育的病因分析、放射损伤、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肿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t_a42376e7b2.

时隔24年后1962年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医学遗传学研究组成员合影(后左二为吴旻,后右一为蔡有余,前右一为淩丽华,右二王秀琴,来源《春晖集》)

3正名“优生学”吴旻学术生涯另一重要的特点就是“敢为天下先”

“优生学”最早由达尔文的表弟,英国科学家高尔顿提出,是研究使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由于受到了希特勒的歪曲和滥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其成为了种族灭绝的同义词。因此,“优生学”从建国以来就被列入禁区,无人敢问津。1979年,吴旻在全国第一次人类和医学遗传学论文报告会上,向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优生学”的定义、历史和深远意义。呼吁立足于中国实际,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优生学的调查和研究。新华社当即报道了这一消息,北京各大报刊纷纷刊载,这在当时不啻于一声惊雷。wt_a123072e47.

吴旻撰文“关于优生学-兼述我国可行的优生学设想”发表于1979年12月23日健康报

吴旻关于“优生学”的报告可以说是“优生学”在中国得以重建的标志,它在理论上对优生学做了全面的论述,从而在思想上改变了人们对优生学的观念。自此以后,中国对“优生学”的研究开始进入了正常发展的阶段。199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正式颁布,成为了吴旻院士远见卓识的明证。

wt_a42327b001.

吴旻发表的文章《怎样才能有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浅谈优生学》4倡导基因治疗自七十年代后期起,吴旻曾提及基因治疗的早期研究和设想,并在各种场合提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尤其是肿瘤的基因治疗。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是“赶时髦的标新立异”。

所谓基因治疗,就是通过向人体细胞的基因组置换“坏了的”基因或引入外源的正常基因进行疾病的治疗。这项新的实验医学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功或重要进展,显示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在国内,吴旻将基因变异与癌变,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筑成肿瘤基因治疗的坚实理论基础,并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肿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取得许多令人鼓舞的结果。例如:吴旻实验室先后从癌细胞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分化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可以使癌细胞发生终末分化和凋亡;同时,实验室确立了基因导入的方法,为我国的肿瘤基因治疗打下了实验基础;在研究中,实验室还尝试运用了阻断癌基因功能的方法,并将取得的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在中国肿瘤基因治疗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从引入构想,先行实践到积极推动,吴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领头人作用。wt_a22657bb2d.在地下室吴旻(右五)与博士生黄明(右四)、宿远(右三)和课题组同志讨论工作(来源《春晖集》)5开启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计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计划在国际上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限于认识的欠缺,国内的相关进展却甚微。1991年,吴旻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主任。他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在中国建立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当时,反对这项计划的人不在少数,一部分人是认识不到这个项目的意义,另一部分人则推崇“拿来主义”,他们说:“既然发达国家已出巨资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那么,待基因组信息全部破译后拿来用就是了,中国没有必要搞这个计划”。吴旻以一位科学家和战略家的睿智坚决顶住了这种“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异议,组织并启动了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经过项目组的争取和努力,中国完成了世界1%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成为继英、法、美、德、日五国后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3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提前绘制成功,作为参与国之一,中国理所当然地分享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成果与数据、资源与技术以及有关事务的发言权,这为后续我国基因组研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t_a32307c474.中国人类基因组评审研讨会无锡会议(右一吴旻,左一陈竺,左二强伯勤,左三赵寿元,左四孙开来,后右一夏家辉,右二褚嘉祐,右四曾溢滔(来源《春晖集》)2017年10月16日,吴旻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1岁。一代宗师虽已远去,但是他在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中的远见卓识和里程碑式的杰出贡献将被世人所永远铭记。

wt_a1263751d9.

吴旻

(1925.12-2017.10)

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