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脊梁 | 他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对撞机,现在中国将建全球最大对撞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18

我们的世界由一些基本粒子组成。加速器、对撞机是现在科学家研究粒子最常用的工具——用高速的粒子撞击原子核或粒子,通过分析撞击的结果来研究物质的本源。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对“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做出预测的科学家,而他们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我是科学家》视频截图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需要更高的对撞能量。2012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建造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2018年11月14日,CEPC《概念设计报告》正式发布。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表示,按照激进的计划,CEPC将于2022年开始建设,2030年完成。建成后,CEPC周长将达到100公里,它将成为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对撞机。

提出类似计划的还有欧洲核子中心,计划在2050年完成超级对撞机,毫无疑问,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正逐渐跻身世界前列。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一个人为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是我国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家麟。

谢家麟

01

从小最爱无线电

1920年8月8日,谢家麟出生于哈尔滨。谢家麟的父亲是哈尔滨有名的律师,在诗词书法等方面颇有造诣,与李大钊是同学,还与收藏家张伯驹等在同一诗社参加活动。受父亲的影响,谢家麟对文学也颇为爱好。

长大后,谢家麟仍然保留着诗词、小说、音乐等众多爱好。他说:“人应该有广泛的兴趣,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你一点不知道是很遗憾的。”

当然,谢家麟最热衷还是无线电。上中学后,他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在摆弄无线电,从矿石机到单管机、双管机,从低频到高频,在提高收音机性能的过程中,谢家麟获得极大满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自制的收音机成为全家了解战事的唯一渠道。 

1939年,谢家麟(后排左一)与父母及诸妹合影

 

1938年,谢家麟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谢家麟进入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研究室工作。虽然当时兵荒马乱,但谢家麟仍然痴迷的投入到工作中。结婚旅行时,他还随身带了半箱研制高温真空电炉用的滑石。

一心烧炼人笑痴,

满箱密件是顽石。

春风蜜月谁为伍,

火炭风箱度乱时。

——谢家麟

1947年8月,谢家麟登上前往美国的轮船。他在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当时物理系就有两名诺奖得主。仅用了9个月,谢家麟就获得了硕士学位。由于对微波物理技术更感兴趣,他便想转学到斯坦福大学继续学习。

转学需要推荐信,谢家麟找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诺奖得主密立根教授。密立根在推荐信中称,谢家麟是他教过的仅次于袁家骝(两获美国科技大奖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优秀中国学生。

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谢家麟崭露出过人的才华,曾连续两年综合考试,排名第一。

留学美国期间,谢家麟除了上课学习知识外,还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训练动手能力。他考虑到,自己动手不仅能了解有关理论知识,还能弄明白如何实现它,特别是回国后,脱离了美国实验室环境,更需要有动手能力。

后来,谢家麟常常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乐于动手。

谢家麟1951年6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02

回国受阻,在美完成世界第一台医用加速器

1951年9月,谢家麟学成归国。但船行至美国夏威夷,谢家麟等多名中国留学生被禁止离开美国,理由是美国政府禁止交战国学习科技专业的学生离境。

无法回国的谢家麟,在俄勒冈州立大学执教了一年后,回到斯坦福大学的微波与物理实验室,担任助教。

1950年,谢家麟(前排右一)在斯坦福大学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1GeV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台前留影

半年后,他被实验室派到芝加哥麦卡瑞斯医学中心,负责研制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医用加速器。许多部件需要工程和实验室的配合才能完成,谢家麟找到了一家名为海伦科迪斯的化妆品工厂,工厂愿意提供一个机械工程师和四名技工来承担加工任务,人手不够,他又登报招聘了一名退伍的雷达兵来当助理。除了谢家麟,没人接触过加速器。

1955年,谢家麟(坐者)在美国芝加哥研制的加速器控制台前

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忙碌,在完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谢家麟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加速器。该加速器直到80年代才退役。如今应用加速器产生高能粒子治疗癌症已经是普遍采用的技术。

1955年初,美国移民局要求谢家麟要么加入美国国籍、要么限期离境,他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境、回国!

谢家麟回国之初与分别8年的妻子和长子合影(1955年)

03

研制中国最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回国后,谢家麟来到了中科院原子能所工作。他带领不到十个人的小组,开始研制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小组里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但很多人也没听过加速器。

没有计算机,他就简化物理设计,减少计算量,通过手摇计算机完成了全部计算;团队人员缺乏基础知识,就分别补课;没有微波元器件,就建立微波实验室自己研制……

谢家麟把这些困难比喻为“想吃馒头,先种麦子”

经过八年奋斗,1964年中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出束,并提供束流用于国防工作,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2年,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联名谢家麟等,建议建造高能加速器。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张文裕任所长。1977年,被称作“八七工程”的高能加速器任务获批,谢家麟任加速器总设计师。

到了1980年,因为经济调整,“八七工程”下马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直线加速器受阻,却间接促成了对撞机。

04

十年磨一剑,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加速”

高能所计划用剩下的加速器预制经费进行小规模建设。在一次中美非正式讨论会上,美国专家提出建造2.2GeV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议,并得到了在场很多专家的支持。

谢家麟和同事反复分析后,觉得它规模适中,但可以开展国际前沿的物理工作,在经费收缩的条件下,还能让高能所进入世界先进科研行列。

这个建议得到了诺奖得主李政道的支持。对撞机与之前的直线加速器相比,能够更有效地产生高能反应,当它在上世纪50年代被证明可行后,各国物理学家都倾情于对撞机。

虽然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建对撞机,但建设对撞机的难度大、风险高。以至于有人说,以当时中国的薄弱基础要想建成,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要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跳上了就飞驰向前,如果没有抓住,就会摔下来粉身碎骨。

谢家麟经常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1981年5月“香山会议”上,对撞机的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7月,“对撞机筹备组”成立。1982年,已年过花甲的谢家麟成为北京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工程项目经理。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人民日报》评价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十年磨一剑,

锋利不寻常。

虽非干莫比,

足以抑猖狂。

——谢家麟

1989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谢家麟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总设计师,在获奖人员中排名第一。BEPC不但在性能指标上超过了同能区的其他对撞机,除了快电子学部件、大型计算机和极个别部件外,其余部件均以国产部件为主。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后,中国高能物理学家获得了τ轻子质量精确测量、R值测量、发现粒子新共振态等一批高能物理的重要成果。在国际权威的粒子数据表上,如今已有500多项数据是来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此,中国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据了粲物理实验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它不仅使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也促进了我国在加速器、探测器、互联网和高性能计算,等高技术领域的发展。

“没有谢家麟,就没有今天的高能物理所,甚至没有中国现在的高能物理学科的发展。”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说。

05

没有终点的旅程

2008年,谢家麟出版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就像书名一样,他的探索之旅,没有停止在北京电子对撞机上。

《没有终点的旅程》谢家麟著

1986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接近收尾,谢家麟已66岁,他主动向中科院领导提出辞去工程经理一职,由年轻人接任。而他逐渐地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自由电子激光”上。

谢家麟意识到,如果我国能开展此项研究,即能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态势,掌握最新关键技术。尽管困难重重,谢家麟没有犹豫,仍积极提出建议。这一建议,最终由国家“863”计划支持,谢家麟领衔组织开展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研制。

经过近8年努力,1993年5月,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实现了受激辐射,第一次输出了激光。同年,实现了饱和振荡,中国率先在亚洲建成了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1993年,谢家麟院士(中)在亚洲第一个出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鉴定会上与王大珩(左)、王淦昌(右)合影

2012年,谢家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就是个普通人,不聪明,也不能干,我能得奖,证明即使资质一般的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既是获奖感言,也是谢家麟对年轻人能够更加努力。

2016年2月,谢家麟停下了旅行的脚步,而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为起点,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已经加速。站在BEPC的肩膀上,新一代CEPC正在路上。

谢家麟

(1920.8-2016.2)

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