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DNA检验证实上海餐厅供应濒危海洋物种-南方蓝鳍金枪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09-08

编者按:经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新研究发现,我国北京、上海日式餐厅内供应南方蓝鳍金枪鱼,尤其是上海供应量居多。

然而我国并不是设定南方蓝鳍金枪鱼年度捕捞配额的渔业管理组织—“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成员国。根据市面上交易状况,我国可被视为南方蓝鳍金枪鱼的终端消费国,但我国却没有设定南方蓝鳍金枪鱼年度总捕捞配额的权利,导致国内蓝鳍金枪鱼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中国绿发会自今年6月起,一直持续关注蓝鳍金枪鱼保育工作,并取得一些成绩。我们认为,中国现今保育工作重点是对公众的科普宣教和引导,从消费端终止买卖。为助力此工作,中国绿发会发起“保护极危蓝鳍金枪鱼”募捐项目。取之于民,付之于民。通过该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向餐饮集团等消费终端宣传,引导对蓝鳍金枪鱼等濒危海洋物种转产减产。

项目二维码:


金枪鱼.png

编者按/中国绿发会蓝鳍金枪鱼行动组  审/Shuya  编/Angel

2017年8月18日,北京 —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新研究发现我国北京、上海的日式餐厅内供应南方蓝鳍金枪鱼,尤其是上海供应量居多。此发现拉响了南方蓝鳍金枪鱼情况危急的警报,同时也让各界了解到我国尚未加入设定南方蓝鳍金枪鱼年度捕捞配额的渔业管理组织—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

微信图片_20170907154046.png

? NATUREPL.COM/DAVID FLEETHAM/WWF

大多数流行于上海和北京的日料店,无法对其销售的金枪鱼物种提供更详细资料。但由TRAFFIC采样并委托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进行DNA测试的199个样品中,有26个(约占13%)被证实为南方蓝鳍金枪鱼— 而这其中有96%是在上海购得。

南方蓝鳍金枪鱼生活在南半球凉爽舒适的水域中,在日本是颇受欢迎的生鱼片食材,但由于过度捕捞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微信图片_20170907154049.png

日本东京鱼市场 ? Michael Sutton /WWF 

TRAFFIC高级项目官员兼报告作者吴郁琪说:“为了保护和管理仅存的种群,掌握谁在捕捞贩售,谁在消费,还有交易量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CCSBT每年会为其成员国及合作方设定南方蓝鳍金枪鱼年度总捕捞配额,但这两种身份我国都不具备,而根据市面上的交易状况我国又可被视为南方蓝鳍金枪鱼的终端消费国。一艘中国渔船在2016年于斐济与新西兰之间的海域被查验发现为无照捕捞,并谎报捕获的100吨南方黑方蓝鳍金枪鱼为大目金枪鱼,我国政府对此快速响应,注销该公司资格,处以360万人民币的罚款,并禁止其于国际海域作业。

根据我国海关数据显示,2011到2013年间,我国冷冻南方蓝鳍金枪鱼出口量约50.6吨,比同期的总进口量(34.3吨)还要多。同时,我国在2014及2015年所进口及持有的南方蓝鳍金枪鱼超过100吨,数量是2013年的一倍多。这可能意味着我国市场对高价蓝鳍金枪鱼生鱼片的需求量在增加,虽然市场上的南方蓝鳍金枪鱼可能源自于合法的年度捕捞配额。

吴郁琪说:“提升日本及其他渔业单位资料记录的一致性有助于理清南方蓝鳍金枪鱼贸易的动态以及辨识是否有非法交易的进行。”

改善资料收集也有助于提升南方蓝鳍金枪鱼在整个交易链中的可追踪性,例如,遵循世界海关组织(WCO)所建议使用的国际商品统一分类代码。

她又补充道:“对于南方蓝鳍金枪鱼的贸易数量及其来源缺乏基础且正确的信息,会削弱CCSBT的管理成效,同时也突显了亟需导入一个可准确追踪交易项目、数量、渔货流向和终端消费的可追溯管理系统。无论是来源国、转运国或市场国,都必须对金枪鱼的野生族群量负起责任,尤其是像南方蓝鳍金枪鱼这种正通过管理重建其族群量使其恢复至安全水平的物种。”

考虑到中国潜在市场规模以及对现存种群可能带来的冲击影响,确保贸易链的可追踪性是相当重要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说:“南方蓝鳍金枪鱼正面临着比大熊猫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建议中国政府适时与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进行协商,以影响其成员逐步减少对蓝鳍金枪鱼的商业捕捞,使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另一方面,WWF有责任帮助中国企业合作伙伴减少其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体系中的环境风险,对在平台上交易的产品根据环境影响进行分类指导,确保收益稳定上升。”

关于南方蓝鳍金枪鱼保护委员会(CCSBT)

CCSBT是一个区域性的渔业管理组织,负责管理南方蓝鳍金枪鱼种群数量,也包括制定年度捕捞配额等事务。


来源: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原文链接:http://www.trafficchina.org/node/323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2924.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