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中国色彩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20

来源:流行色

摘要

中国传统色彩的丰富的现象与意义凝结出灿烂的色彩文明和宝贵的色彩文化价值,但现代对于大众的普及和研究确稍显不足。本文以中国现代社会为背景,通过文献分析和探讨、考察、归纳与总结的研究方法,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色彩,梳理了中国色彩观的文化脉络,归纳了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播现状,并根据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文化 中国色彩 传承 发展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lor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bstract:

The abundant phenomenon and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lors condense the brilliant color civilization and valuable color culture value, but the modern popularization and research to the public is actually slightly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 studies Chinese col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vestigation, induction and summary, sorts out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hinese color view,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olor culture, and proposes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olor,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前言: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一个连续体。虽然中间看似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历史阶段,神秘的原始文化并没有伴随着分解型文化的产生而消失殆尽。


人对色彩的感知是“多维度”的,主要通过视觉系统、文字意义和物理现象认识和重构色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中的色彩现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形成了庞杂的系统,传统的色彩体系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味。


这就给后人提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色彩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结晶,并且始终保持着名族的传承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承载文化意义的中国色彩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习俗和文化精神,进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色彩由光线对眼睛的作用而呈现出的对自然事物的客观存在的感觉,是文字出现之前的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主要交流媒介,反映出深刻的文化意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主要精神基础之一。


在中国文化史上,任何一个流派的学说,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种宗教,无不假色彩以明道示礼……于是,色彩便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中国古人的色彩观折射了当时的文化形态,而中国数千年色彩观念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嬗变

中国古代从到夏、商、周,到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色彩文化始终是一根联系民族血脉的主线。古人对色彩的认知经历了远古时代被平等看待的自然现象,至加入联想的心理感知,再至逐渐表示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观念、象征符号、方向、等级阶层等这一从单纯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量到质的反复认识并广泛运用的过程。


作为人们内在感知的本能反应,色彩随着人类生命的产生而产生,又永远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同在。


中国色彩观的生成和演化是一个自然生长至目的性建构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早荫发的色彩意识和心灵的契合是尚红意识,他们通过撒具有生命和再生意味的红色系物质粉末表示对逝者的追思。


随着文明的发展,中国色彩的文化象征在儒、道、释思想影响和推动下形成,于夏、商、周时期产生并建立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五色体系(赤、黄、青、黑、白)。


不同于西方科学认知的排除黑、白的“三原色”体系,“五色”包括黑白二色。(在西方传统色彩学中,黑白二色被置之度外,被视为“非色彩”或“非彩色”。)五色观的形成是传统色彩文化的基础,随后在历代帝王的服色制度中演变与完善。


注释:先秦时期,《左传》中出现有关单色崇拜和五色的叙述:“天有六气,发为五色,征为五声”。


(二)传统色彩观之五色体系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离不开儒、道、释思想,传统哲学对古代色彩观具有很深的影响家是以“天道”观为出发点,提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主张色彩以“礼”的规范,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儒学将自然中的五种颜色视为“正色”。


除此之外,皆为邪色(孔子曾有“恶紫之夺朱”的理论)。而道家从“阴阳”“五行”出发,结合自然界人类生活,按照水,火、木、金、土的排序将宇宙生命万物分为五种密不可分的基本构成元素,并以这五大类物质推论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现象。


并将“五行”思想贯穿于“五色”内涵,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用五正色表示方向:黄色代表土,象征黄龙,表示中央;青色代表木, 象征青龙, 表示东方;红色代表火,象征朱雀,表示南方;白色代表金,象征白虎,表示西方;黑色代表水,象征玄武,表示北方(如图1)。


而中国古代受“天道”自然运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五行”之上的五色体系,崇尚“内静”“中庸”“感悟”的精神内含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渐渐形成并完善了以单色为基础的独特的色彩观。


图1 五色体系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纳入于“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范畴,即黑色、白色、青色、赤色、黄色合称“五色”。一般排列顺序为“青赤黄白黑”。


古代官方严格的把五色体系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为青、赤、黄、白、黑,间色为绿、红、流黄、碧、紫。把色彩和时节、节令的“春、夏、中夏、秋、冬”等五行样式相关联,它们之间看成相互循环和转化的整体,各种颜色之间有区分、有融合,相生相克,相存相依。古文献中的五色一词,往往不是特指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


比如花中五色,通常指赤、黄、白、紫、红;染织五色,通常不包括丝、布的白色,或指青、赤、黄、黑、紫,或指青、赤、黄、紫、绿,或指青、赤、红、紫、绿。五行与五色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深远,并有着它自己源初性的特点和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从产生到后朝的演变,每个朝代重视的色彩有所变化,其间折射出了古代思想、文化观念的发展与演进。



二、传统色彩文化国内传承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创意产品如雨后春笋,但是依然面临着“文化产业逐渐兴旺的同时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推广缺乏,商业价值提升的同时却过分依赖西方话语框架这两大困境。中国色彩作为民族文化的分支,其特有文化内涵的普及和推广还远远不够,继承和发扬状况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现当代文化教育之缺席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学校教育科学而系统的传播和社区环境和氛围的渲染和宣传,而我国的学校通识和专业教育缺乏色彩文化培养的土壤。


首先,传统色彩文化在近代至当代的通识教育中,缺乏系统、客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色彩学甚少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进行推广,其中的文化知识只是依附于某一学科,零散的出现在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等)或艺术类课程(如美术、设计、戏剧、电影等)的教学知识中,涉及的内容牵线而无逻辑规律,且重复穿插于从义务教育至高校教育的各阶段教育(即学生从少年到青年时期)中,学生缺乏对整体知识的集中式认知和理解。


自然不能掌握统一的知识体系和产生深刻印象,进而无法激发兴趣和深入学习和探究下去的欲望和动力。而且,大学色彩教学受西方理性的色彩理论体系影响,大多重在探索色彩的物理性质和视觉呈现效果,较少关注色彩在感知层面对具体心理情感的探索,导致无法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挖掘色彩学的本土文化内涵,从而忽视了色彩感受形成的色彩观探究,极大程度上浪费了色彩作为民族特色传播媒介的作用。


最后,当代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直觉感受的引导和培养,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于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社区教育则较少注重色彩在文化层面的挖掘和推广。对于我国古代色彩文化研究大多记载于原始文献和书籍中,相对于大众来说较晦涩难懂。在具体社会普及宣传中: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语言符号转化不够亲民;没有营造整体的文化氛围;大众不易接受和理解,导致人们无法在生活中通过近距离的直接接触感知色彩文化魅力的而迅速理解喜爱的意识,有兴趣的也找不到深入了解的机会。无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场景建立与大众交流互动的桥梁,形成相对封闭的状态。


(二)现实语境之传统色彩文化危机

纵观历史,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数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习俗一直在不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历史的沿袭又影响文化内涵的认识,生活习俗对文化观念观念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这导致了人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共识也在不断发展。


生活环境时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是非常深远的,这种影响常常会转化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间和环境因素。


色彩充斥于各时代各地域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时代的发展必然影响人们的色彩观。当今社会正处在多种文化交流融合与激烈碰撞的信息时代,在现代商业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节奏下,中国色彩观必然与时代生活脱节,传统色彩文化有在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的趋势。


外来文化对现代本土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外色彩观念产生很大差异。长期不同的历史延续和民族文化的沉淀,特别是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快速发展,中外对色彩的认识与界定也在随着情感变化而不断发展,在全球趋近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对于知识的获取以不再是问题,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广泛,人们可以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


同时,科技的革新向人展示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的可能性。多元信息的碰撞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带来竞争的危机,如让传统色彩文化在年轻人中传承与发扬是我们要思考的命题。


三、传统色彩文化的发展策略


    本研究针对以上对于中国色彩在国内普及状况,根据现代国情,尝试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一些设想性的传播中国色彩文化的发展策略,希望对相关领域有一些启迪功能。


(一)教育培养色彩文化情感

教育是文化根生和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感觉与思考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的观点,而视觉是感觉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都可以发动一切感觉得作用,引导被教育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保持民族意味,从而引发深入思考,真正体验到色彩文化的魅力。


同时加强色彩学专业领域研究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中国色彩的知识体系。我们在感知和探究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深奥的文化内涵时,因时刻保持中华民族色彩的鲜明个性,去粗取精,保留并发展自身的文化差异性。利用现代色彩的传播理念,开拓并丰富色彩表现语言,传承和发展色彩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传统色彩文化丰富日常生活

在外来文化占领思想日益迅速的现代,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视觉感知的基本内涵,人们对色彩的主观界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展。远古时代人们对色彩的自然认知和主观感觉原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而出现差异,对不同色彩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不断地丰富了色彩的内涵。


社会应该针对大众生活场景(如小区、公园、市场等生活设施)改进宣传方式,增强普及力度加深民众对于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印象,促使群众在生活点滴中发现中国色彩。


我们应该正视多种多样不同时间的丰富的文化,纠正传统文化无用论的观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正视在文化差异中的互认和生成性兼收并蓄,将东西方观念以及装饰与质朴同时共存,在生活中学会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尽量积累和保留本土色彩文化的价值。


(三)传统色彩文化融入社会环境

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即独立存在又与社会大环境融为一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体有重要影响。古代自然崇拜时期,本能地发现并采用了色彩的象征符号。可见色彩的象征,发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预感和对各种颜色的本能认识。将此观念应用与现代社会环境同样适用。


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是方便大众出行与娱乐,同时也是提升大众文化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场所。图书馆、博物院、美术馆、艺术街区等文化设施的存在就是给人们沉淀心灵、提升灵魂的思想空间。因此,社会环境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整体观念意识的进步。


比如,尝试在公共环境进行改造,自然融入文化气息;举办相关活动(如色彩沙龙等)进行推广,邀请大众参与与互动,提升色彩文化的普及效果。


(四)传统色彩文化增加商业价值

中国古代早期,伴随着“五色”观念的发展,传统色彩观也一直体现在各种工艺美术形式的手工艺技术和制品中。


早有春秋战国《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由此可见,古代色彩观念具有时代性一直贯穿于大众发展,并被广泛接受与应用。引申到现代,工艺美术依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随着大众审美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传统的工艺品正在以崭新的面貌流通现在商品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旺盛,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文化创意商品增添了人们的生活趣味。


在这种背景下,保持一脉相承的文化意味,将文创产业与传统色彩结合,发现色彩文化产业,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现在处于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色彩观面临数字色彩的冲击,同时新媒体的升温发展也给传统文化的创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充分挖掘大众审美,创新色彩文化,提丰富文化观念的呈现方式,将传统的色彩文化创造成一个崭新的时代。


总结:

色彩是比人类起源更久远的天源地造,深深根植于宇宙间事物与生态中,更在人类繁衍及其文明演化中,体现出无限的复杂和神奇。世界文化交流日趋紧密,更加丰富了色彩的文化内涵,中外文化的互相融合借鉴,有助于增加多种文化差异的碰撞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有效地进行,丰富我们自身对文化解读与应用。色彩观是一个民族情感、民族经验和民族思想在色彩应用中的体现。因此,中国色彩必须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来思考和研究。独特的中国色彩,在民族环境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下,定能在古今中外斑斓的道路上走的长远。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3、彭德《中华五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

4、《周礼注疏》卷四十,《冬官·考工记》。《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王冬松《唐代绘画艺术的色彩研究》[D],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6、张新宇,高泠:《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城市色彩设想》[J],《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总第201期)。



作者简介

黄颖茜,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在读(艺术学理论),南京大学美术学硕士,2014年在台访学半年。2014-2017年于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工作,在CSSCI、CPCI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多次省级比赛获奖。


来源:cfcacolor 流行色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QyOTQwMw==&mid=2649450913&idx=2&sn=2fb5cd936a35ec25f16abf9be18a17aa&chksm=88affd95bfd874839a340578a628eab9f5102324dc286c6096b43120dba22cc697a509e1d417#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艺术 文化 炎黄文化 传统观念 五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