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 ——当代中国科学的建筑评论成长中的“五个第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29

来源:建筑名苑



       关于建筑评论的重要性,正如《建筑评论〉丛刊名誉主编马国馨院士,借用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话所强调的:“评论的重要性不在伟大的作品之下。”


       马院士进一步讲,评论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感觉到体悟的过程。需要有一支身份独立化的职业队伍。(详见《建筑评论》第一辑第6-9页序言:建筑评论之我见,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笔者认为,从1959年算起,当代中国科学的建筑评论的理论、实践已经建筑评论的专刊、专著、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是曲折和艰难的,但可喜的是健康的和向上的,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兴奋和充满希望的阶段性成果。突出的标志是“五个第一”它们是:

(1)1959年,时年仅34岁的罗小未先生应邀第一位登上大会讲坛,给与会的90位代表,做评论与介绍“资本主义国家建筑的学术报告”。(详见《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发言汇编》建筑工程部、中国建筑学会1959年9月第109-114页,共6页,报告长度仅次于刘秀峰部长总结报告的17页和梁思成先生发言的8页,居第3位)

(2)1989年,罗小未、张晨二位发表题为“建筑评论”论文,这篇系统论述建筑评论定义、评论、标准、评论模式繁荣我国建筑评论建议,这篇奠基性、开拓性的经典论文。(详见《建筑学报》1989年8期第41-47页。

(3)2001年2月,郑时龄著《建筑批评学》问世。该书46万字,分总论、、主体论、批评意识、价值论、符号论、建筑师、方法论七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有关建筑批评的理论知识的学术专著。(详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此书)

(4)2012年,《建筑评论〉(丛刊第一辑)创刊。名誉主编为马国馨,编委会主任为洪再生、高志,主编:金磊,执行主编:李沉。

(5)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会长:郑时龄,秘书长:金磊。同年,在海口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建筑评论会圆满成功,取得相当好的成果。
       显然,为了加强建筑评论,需要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包括转变人们对建筑评论的认识,传播有关建筑评论的知识、理论培养献身建筑评论的人才等。仅仅是一般地号召和呼吁是不行的。
       上海同济大学的郑时龄教授做的正是这种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他1992年,为建筑系五年级学生和硕士生开设建筑评论课以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培养建筑评论人才,在转变观念、参与建筑评论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建筑批评学》一书的出版,不仅对建立建筑批评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书中结合国内外城市建筑实践的评述本身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介绍了1999年上海市评选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的实例。
       这次评选分两步走,先由专家和市民分别从80个侯选建筑中评选出50个,然后将其综合,各占50%的权重,经过三天评选,最终得出50个经典建筑。其中前十名金奖建筑见附表。从表中列出的评选效果比较中,可以看到,在某些评选项目上,由于不少市民,包括一些领导人,缺乏相应的建筑专业知识,使得像松江方塔园、同济大学文远楼、西郊七号楼等,这些在当代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建筑落选,被排斥在“经典”之外,还把有着明显缺欠的国际会议中心评为金奖项目,这是深为遗憾的事情。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联络、投稿、投诉

请加小编微信:ascnews

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

来源:asclengliang 建筑名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OTQxMDA2MQ==&mid=2247491511&idx=1&sn=aa3b53f099e4456bbd8feeaf82b4650f&chksm=fcfe48d5cb89c1c3f2ab645c65fe8c79cc60c7010a1d3f4a991bffb01721ad7a075ec818924d#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学 建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