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是科技强国建设应有之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5-31

来源:中国科普网

wt_a12302200601002533_d14c0b.jpg

党和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都在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科技创新既仰赖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科技工作者的锐意进取,又以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文化环境为基础。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科技界在建设科学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方面不可缺位。

科学文化是在科学技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塑造而成的,是具有创新特征的文化。各种科技文物和遗存是科技传统的历史见证,是科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科技文物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建设了科学博物馆或科技博物馆。例如,英国在1857年就创建了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博物馆是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和美国芝加哥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Th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这三个博物馆符合美、德、英的科技大国地位。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国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就支持整理研究祖国科技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大量古代文物蕴含着先贤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以来,从“科学救国”到“向科学进军”,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科技遗产。例如,有关研制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文物和遗存承载着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故事和“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财富也是当代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看重历史遗产和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近些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颇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博物馆建设滞后,这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科技贡献极不相称,也与当代追求创新和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不协调。

wt_a62302020061002533_d8a0e8.jpg

我国现有的科技馆主要是展现和普及科技知识,鼓励青少年参与互动,而不是收藏和展示重要科技文物,并不能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古代发明创造及现当代创新成果。一些能够见证古今创新的文物和文献资料散存于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或其他机构,客观上造成科技发明创造的碎片化。其实,大量的标志性科技创造物和遗存被忽视,甚至遭到遗弃或损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20位院士和专家以全国政协提案的方式,吁请国家尽早建设一座综合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博物馆,保护、抢救和展示重要的科技文物,填补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一项空白,塑造反映悠久创新传统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当代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雄心壮志。委员们强调,科技博物馆将帮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和创新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事实上,只要有政府部门或省市(如北京市)牵头筹划,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教育部、工信部、农业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支持和参与下,就不难征集重要科技文物和资料,建成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

来源:kepuing 中国科普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ODkzOTMyMA==&mid=2247496862&idx=2&sn=7cba063d90c711b1cc4800d04328cdb7&chksm=fad2ae49cda5275f2066fd77cd0363afa876834597b26ddd2b09fe3fddc6368291f9bf3af21b#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科技 博物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