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副作用小的成瘾治疗药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01

来源:brainnews

目前药物成瘾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尚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典型特征在于大脑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出现紊乱。
以往研究表明靶向调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TS)及其受体NTSR1可以恢复稳态多巴胺信号传导【1】。神经降压素(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神经降压素受体1(NTSR1)激活G蛋白并与β-arrestin蛋白结合介导下游信号通路。而神经降压素受体1(NTSR1)激动剂更是具有治疗药物成瘾的作用,然而去有很大的副作用。2018年1月9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研究团队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发表文章β-Arrestin–biased β-adrenergic signaling promotes extinction learning of cocaine reward memory,揭示前额叶下边缘皮层中β-肾上腺素受体/β-arrestin信号通路能调控可卡因成瘾小鼠的消退学习能力,促进成瘾的消退。
2020年5月28日,杜克大学Marc G. Caron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文章β-Arrestin-Biased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NTSR1 Selectively Attenuates Addictive Behaviors通过针对β-arrestin2的NTSR1的药物筛选实验,确定了一系列NTSR1的变构调节剂,其中包括SBI-553,并且该小分子副作用小。
wt_a62302020061080922_29f284.jpg
体外结合实验表明SBI-553可以与NTSR1的变构位点发生结合,并表现出正变构调节剂(PAM)的结合特征。分子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BI-553使 NTSR1发生磷酸化,将β-arrestin2蛋白募集到NTSR1膜上。SBI-553拮抗NTS诱导的Gq蛋白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但促进NTS诱导的β-arrestin2蛋白介导的ERK磷酸化。这些结果表明SBI-553属于β-arrestin2蛋白偏向性的NTSR1配体。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学实验评估SBI-553在成瘾中的作用。小鼠腹腔注射SBI-553可明显降低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引起的兴奋性运动。小鼠在接受可卡因给药训练后,对给与可卡因的一侧杠杆按压次数增多,形成奖赏效应,但是腹腔注射SBI-553也明显降低小鼠按压可卡因的一侧杠杆,抑制可卡因的成瘾行为。同时,延长小鼠对杠杆反应的起始时间。更有意思的是,当可卡因的给药浓度较低(0.1-0.3mg/kg), 高剂量的SBI-553产生更强的抑制作用,在可卡因的给药浓度较高时(1mg/kg),SBI-553并不能发挥抑制成瘾行为的作用。
先前研究表明NTR1激动剂PD149163 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产生低血压、低体温、运动能力受损等副作用。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腹腔注射SBI-553后小鼠的核心体温、运动协调和血压等生理状态都正常,并没有出现类似于PD149163 的副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SBI-553是β-arrestin蛋白偏向性的NTSR1配体,因此β-arrestin2可能参与SBI-553调控的成瘾行为。即使腹腔注射SBI-553后也并不能降低β-arrestin2敲除小鼠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引起的兴奋性运动。
进一步通过多种工具小鼠分别特异性敲除多巴胺1型受体神经元、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中脑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纹状体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的β-arrestin2后发现腹腔注射SBI-553后能够降低多巴胺1型受体神经元β-arrestin2敲除小鼠甲基苯丙胺引起的兴奋性运动,但是对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β-arrestin2敲除小鼠没有影响。也就是说SBI-553调控的成瘾行为需要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上的β-arrestin2,特别是纹状体脑区多巴胺2型受体神经元。
总的来说,之前发现无偏向性的NTSR1激动剂尽管具有治疗成瘾行为的潜能,但是具有严重的副作用,本文发现β-arrestin2偏向性的NTSR1的配体SBI-553同样可以发挥治疗成瘾行为的作用,但是不存在很小的副作用。
wt_a72312020060080923_32530d.jpg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4.053
制版人:老翅膀
参考文献:1. Ferraro, L., Tiozzo Fasiolo, L., Beggiato, S., Borelli, A.C., Pomierny-Chamiolo, L., Frankowska, M., Antonelli, T., Tomasini, M.C., Fuxe, K., and Filip, M. (2016)

来源:brainnews brainnew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EyOTE3OQ==&mid=2649573374&idx=3&sn=1e0fd6bcef1cbe8dcc496b78b06d0ea8&chksm=f2eda10ac59a281cef868cfb6b3d3dd13c4ce1498ae3c92653ab9840679a5d1d46c9a2c0f246#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可卡因 多巴胺受体 cel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