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PS: Li2MnO3基锂电正极材料高价锰局域电子交换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03

来源:材料人

【研究亮点】1、发现了Li2MnO3中Mn元素参与电化学反应的倾向,脱锂后结构无序化有利于形成含有Mn6+和Mn7+的MnO4四面体,该过程受Li+含量和动力学能垒控制。2、揭示了瞬态高价态Mn与周边O的局域电子交换机制,致使高价态的Mn元素被还原,周边O失去电子价态升高,材料整体表现出O参与反应的现象。近年来,基于层状Li2MnO3和LiTMO2 (TM=Mn, Co, Ni)的富锂锰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LOs)因其高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常见的三元正极材料相比,富锂锰基材料的高能量密度主要来自Li2MnO3结构单元的高理论容量。然而,Li2MnO3的电化学反应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它在4.5 V左右的电压平台通常被认为是由于O的得失电子所引起的,而非常见的过渡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目前,O参与反应的机理已经得到了电子顺磁共振(EPR)、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光谱(RIXS)等多种实验手段的验证,也被研究者们广泛地接受;相反,在实验上却几乎没有任何证据支持Mn的氧化,那么+4价的Mn在其中有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呢?

图1.wt_a32302020603102416_0617d8.jpg

(a) LixMnO3 (x = 2、1.5、1、0.5)中Mn 3d和O 2p轨道的偏态密度(PDOS),0 eV处为费米能级(虚线)。最高占据态(HOS,-0.5~0 eV)用黄色区域表示。

(b) LixMnO3中最高占据态的电荷密度。

(c) LixMnO3脱Li+的差分电荷密度,黄色和蓝色分别代表电子增加和减少的区域。

针对这个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尉海军教授课题组基于过去10年在LLOs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系统地研究了不同Li+浓度下Li2MnO3中Mn和O元素得失电子的趋势以及高价态Mn形成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尽管在初始状态下Li2MnO3中只有O具有失电子趋势,然而随着Li+的浓度降低,电子结构显示Mn元素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失电子能力(图1)。图2.wt_a52362020003102416_0a652e.jpg(a)无序化结构的Li0.5MnO3中的Mn4+、Mn6+、Mn7+的偏态密度,黄色和蓝色的区域分别表示最高占据态和最低未占据态,其电荷密度分别在(b)和(c)中展示。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Li0.5MnO3的结构演化,可以得到在热力学上更加稳定的无序结构,同时伴随着MnO4四面体的生成和O2的释放。对这些四面体结构中的Mn的价态和电子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Mn为+6或+7价,并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图2)

图3.wt_a22322000603102416_0e06b6.jpg(a)MnO4局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以及Mn的磁矩和Mn-O键长的变化。

(b)被还原的高价Mn和周围的O原子在反应过程中的偏态密度以及电荷密度,黄色和蓝色的区域分别表示最高占据态和最低未占据态。

(c)高价态Mn与周边O局域电子交换的示意图。

同时,对于O2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部分O2是高价态的MnO4四面体氧化周围O原子的产物。这一过程首先由MnO4四面体的O与周围的O形成O-O二聚体并脱附,之后Mn与周围的O原子结合形成MnO6的八面体结构,被还原为+4价。从电子结构来看,高价态Mn的3d轨道可以接收来自周围O原子最高占据态的2p轨道的电子,导致高价态Mn的还原和O被氧化,并可能伴随O-O二聚或O2的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尽管高价Mn有形成的可能,但在实验上难以观测到Mn的氧化。在局域氧化还原之后,整体的脱Li+过程仍然表现为O失去电子。图4.wt_a52362020003102417_13301b.jpgLi2MnO3脱Li过程的结构变化,电子转移和Mn-O局域电子交换示意图。
【小结】作者研究了LixMnO3在脱Li+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变化和电子转移趋势(图4):当Li+含量较高时,脱Li+过程主要由O提供电子;而Mn提供电子的趋势会随着Li+含量下降而逐渐上升。当Li浓度较低(x<1)时,材料的结构在热力学上会倾向于无序化,并可能产生含有Mn6+或Mn7+的MnO4四面体,但这也需要克服一定的能垒。MnO4四面体中的高价Mn可以通过局域的电子交换被还原为+4价的MnO6构型,同时将周围的O原子氧化为O2,所以在实验上很难观测到高价态的Mn。
【参考文献】Zihe Zhang,Shu Zhao, Boya Wang, Haijun Yu. Local Redox Reaction of High Valence Manganese in Li2MnO3-Based Lithium Battery Cathodes.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1, 100061, May 20, 2020Doi: 10.1016/j.xcrp.2020.100061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0.100061

来源:icailiaoren 材料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yMzk0Mg==&mid=2651071851&idx=5&sn=e727e473af573b49bb4c3423eb7e6db3&chksm=bd36ed628a4164746daa5e9004defe42df06fa6cf407462010bde8e9b4d642f6704b87c28ca0#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电子 趋势 LixMnO3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