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玲:带领村民科技致富 发展产业奔向小康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12

  20年前,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村民连吃饭都成问题,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道路宽敞、产业发展。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村民的好支书张效玲。

  张效玲,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一名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的共产党员,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乌兰察布市人大代表,被村民称为“土人才”“女能人”。她依托南村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以及交通优势,带头试种并引导群众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产业,带领村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1972年,张效玲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4年担任南村村委会科技副主任。那时候,大集体有试验田,她主要负责种子的培育工作。

  在担任村支部领导之前,张效玲家里养了十几头猪,还有1个面粉加工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人都称赞她能干,也希望她能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早日摘掉“穷帽子”。1999年,张效玲出任南村党支部书记,在全体村民大会上,她许下3个承诺:一是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带领大家发展种植养殖业,三是若上述2个做不到,自动辞职。

  张效玲记得,那时候自己家种的白菜七八分钱都卖不出去,没有销路,她就骑行车去市场卖,人家1斤卖1毛,她就卖8分,总是低于市场价,即便这样,销路也不是很好。偶然间,她发现,1斤小麦的价格是1斤白菜价格的3倍,但是小麦的产量还不到白菜的三分之一,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质优价高白菜试种成功。经过不断反复试验,她终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快捷方式”。

  “刚开始种植的时候,种子公司给介绍了唐山的客户,以每亩13的价格和我们签订了50亩长白菜的订单,收获时菜价直接上涨到28。我们一下子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便增加到150亩的订单,这样全村就开始陆陆续续都种上菜了。”正是张效玲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让南村收获了第一桶“金”,也成为了乌兰察布市首家种植反季节蔬菜的集体。

  2002年,张效玲带头利用本村排灌便利的自然条件,种植露地蔬菜10亩,取得较好效益。在她的带动下,2003年全村利用水浇地种植蔬菜达到260亩,蔬菜种植初具规模。2005年,由张效玲牵头,成立平地泉镇蔬菜协会,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蔬菜种植辐射到周边的四五个乡镇,最远的一个村子距离南村有30多公里。


  在带头组织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张效玲还积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获得了“农民技术员”的称号。

  2005年,伴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遇到了蔬菜难卖、价格下跌等难题,导致部分村民对蔬菜生产信心不足,产业发展停滞。在困难面前,张效玲没有退缩,而是反复琢磨蔬菜难销的原因,并带领协会成员到蔬菜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了解市场对蔬菜的需求。

  张效玲是最早的市级农艺师,每年她都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培训会开眼界。特别是每年10月中旬,她一定会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种子会,每次都会带回产量高、销路好的蔬菜种子。她先拿回家试种,效果好的第二年再种到自家大田里,第三年才推荐给村民。

  2006年,去西安学习的机会摆在她的面前,而此时,她刚做完大腿韧带断裂的手术,可她一门心思就想着出去学习,在手术后的第96天,终于如愿踏上了去往西安的列车。通过考察和总结,她认识到蔬菜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生产技术服务跟不上、品种不适应市场的问题。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种特、种优”的发展思路。在她的带领下,协会骨干与菜农耐心沟通,转变过去盲目发展的落后观念,大胆引进新品种试种,实行“统一种子供应、统一组织育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措施,扭转了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张效玲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视提高协会为民服务的能力,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科普培训,每年开展科技培训10余场次,为蔬菜种植户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并及时指导蔬菜生产,提高了协会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菜农蔬菜种植水平,也为本地培养了一支永久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她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会员和农户提供籽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便利,降低成本。

  张效玲始终把销售当作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每到蔬菜收获季节,她积极为会员和农户提供蔬菜市场信息并组织销售工作。2008在乌兰察布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她提出要在南村建设蔬菜交易市场的建议。2009乌兰察布市和科右前旗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占地30亩的南村蔬菜批发市场应运而生。该批发市场每年的蔬菜交易量达到1.5万吨,年交易额可达到1000万元,为当地菜农搭建了销售的平台,有效解决了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现在,有了这个批发市场,谁家的菜成熟了,拍个照片发到朋友圈,全国各地的菜商就都来了,可方便了。张效玲指着交易市场激动地说。

  2017年,平地泉镇蔬菜协会更名为察右前旗蔬菜联合协会,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协会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目前的305户,带动周边乡镇、村1000多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目前南村共有595个大棚,人均年收入都在1.4万元以上,张效玲也此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科普带头人和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65岁的张效玲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天还没亮就出门了,晚上回到家已经是23点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效玲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却觉得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村里人都把她比作“定海神针”,因为只要有她在,村民放心,菜商放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张效玲在,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周亚军)

责任编辑:王晓阳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imast.org.cn/xwdt/kxyw/202006/t20200612_189675.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村民 产业 蔬菜 种子 张效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