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祥喜:为了新冠疫苗研发的加速度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12

来源: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日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祥喜团队参与的新冠病毒疫苗联合攻关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
王祥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承担了疫苗纯化方案优化、结构特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科学任务,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期基础和技术支撑。
在这场人类与新冠病毒赛跑的持久战中,中国的数款新冠疫苗跑出了世界瞩目的加速度。
而这个加速度的秘密,可以从王祥喜的作息表里一窥全豹。
王祥喜在分析病毒三维结构信息

进度是一天天争取来的


大年三十,王祥喜刚刚结束了在英国的非洲猪瘟疫苗学术交流会议,回到北京。

他取消了原定的春节休假计划,投入到新冠肺炎疫苗攻坚中。
“自己的专业是病毒结构学,当疫情到来,如果不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实在是对不住自己的专业,对不住国家的培养。”他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
和上一年春节加班的主题——非洲猪瘟病毒不同,新冠病毒有着太多未知。
疫苗研发能否赶得上疫情发展态势?要不要做?怎么做?谁来做?这些问题都经过了反复探讨。
终于,王祥喜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团队、浙江省疾控中心张严峻团队、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团队及企业携起手来,投身疫苗研制的队伍中。
疫情之下,街道空荡行人稀少,商户也大多门窗紧闭,王祥喜常常清晨就出发,在“注意防护”的叮嘱下和家人告别,带着家人备好的午餐和晚餐前往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后半夜三点钟。
从白天到深夜,王祥喜团队里的实验人员时刻准备着,病毒株样品一来就立刻投入“战斗”,进行各种电镜实验与理化分析。
“只希望疫苗能够快点出来,文章可以晚,疫苗绝对不能晚。”王祥喜说。

合作奠定疫苗研发加速度


不是第一个起跑,但却是新冠疫苗研究中第一个公布动物实验结果的团队。

“公开是为了让世界知道我们中国科学家在认认真真地研发疫苗,中国科学家愿意同全世界科学家一起战胜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我们觉得自己在做应该做的事,问心无愧。”王祥喜说。
目前,王祥喜团队参与研发的这款灭活疫苗已被动物实验证实可迅速诱导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疫苗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已得到初步检验。
疫苗的Ⅰ期临床研究也已正式启动,首批志愿者已顺利入组并完成首针接种。
他相信,是各单位良好的合作基础奠定了疫苗研发的加速度,“无论是企业还是科学家,我们都在各展所长,高效地完成疫苗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能做好、做成”。
“虽然思路传统,但经过时间检验的灭活疫苗安全性更高,我们的研发思路是优先使用快速安全的疫苗控制疫情,再逐渐升级新型疫苗,利用病毒结构信息设计新型的基因工程疫苗,最终达到让病毒在地球上消失的目的。”
据王祥喜介绍,疫苗研发应用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1株病毒株,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毒突变而带来的干扰。
物资提供、平台支撑,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支持也保证了疫苗的研发速度,为配合科研攻关,所内的生物成像中心从大年初三就开始运转。
王祥喜说:“只要提出申请,研究所总会尽最大可能支持我们。”

使命感是一点点获得的


“我的使命感不是忽然出现的,而是一点点获得的。”

自2009年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后,王祥喜进入生物物理所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
导师饶子和院士不仅担当他学术上的导师,还担当他的人生导师。
“所领导和各位资深科学家们指导我如何寻找个人方向,如何去做一个好的、有使命的科学家。”
选择专业之初,王祥喜并未想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将与国家的公共健康事业紧密相连,但在进行手足口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疱疹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中,“科研使命感”这个词,在他心中渐渐有了具体的内涵。
每一个氨基酸的相互作用都自有意义,生物体的精准运转令人称奇,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本质,结构生物学让研究者看到常人时时身处其中却无法见到的风景。
病毒颗粒的结构里藏着什么破绽?哪个蛋白对病毒的免疫性保护更重要?当他致力于回答这些问题时,基础科研和国计民生之间的桥梁已在悄然搭建。
在疫情的至暗时刻,王祥喜日夜坚守在科研一线。
“如果我不上,那要谁上呢?这时更需要我们从事传染病相关的科研人员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小的疫情发生时很积极,在真正大的疫情面前,因担心自己被感染而躲起来。”
对王祥喜而言,“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的荣誉和自己曾经获得的其他奖项都不同——不仅是对个人科研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个人社会责任感的认可。
“我感到荣幸,我们在做一件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人类都有意义的事。”
虽然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王祥喜并未感到轻松,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紧张的工作仍在继续。他说:“在疫苗正式投用之前,都会保持紧张。”
作者:李晨阳 徐竞然


人物简介


王祥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经学会推荐入选2015-2017年度第一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他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直接相关的病毒全颗粒以及与中和性抗体、关键受体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展开研究,设计阻断病毒入侵的高效小分子抑制剂。他带领科研团队,参与重大传染性疾病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刊登于《中国科学报》(2020-06-09 第1版 要闻)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科学报”(china_sci)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官方订阅号,为BSC会员及生物物理领域专业人士服务。


投稿及授权请联系:bscoffice@bsc.org.cn。

微信号:BSC-1979


来源:BSC-1979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E1NTQ5Mg==&mid=2649500654&idx=1&sn=3700677d154592890e761c9828e81e7d&chksm=87d58265b0a20b735b2b3d285898271ed358af3adc437c005a9cd05b256fc4a80ae063cf00aa&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北京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