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创新,要抓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10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欢欣鼓舞、群情振奋。近日,笔者走进该院院士群体,倾听8位两院院士围绕学习十九大报告谈感受、话职责、谋未来。

孙曼霁:让军民融合成为创新效益“倍增器”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孙曼霁院士每天仍准时到达办公室,给自己泡上一杯热茶后,就开始一天的忙碌,查阅最新的科技文献,与课题组成员探讨工作进展,接待来访的科技界同行。自1954年分配到军事医学研究院工作,他与这座古朴厚重的科研办公大楼已经相伴半个多世纪。在这里,他参与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研究课题,获得了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厉害了,我的国!”采访中,这句话孙院士重复了很多次。“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让全国人民感到振奋,特别是中国科技逐渐实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有些领域已经实现领跑,更让每一名科研人员喜笑颜开,大家都觉得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有劲儿可使,有方向可奔。”孙院士兴奋地说。谈到当前科研工作,他更是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我们正在研发的一种军用特需生化药物,效果出奇地好,下一步就是尽快与军地有关部门合作,完成临床研究,尽早装备部队。十九大报告把更加注重军民融合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让我们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战斗力更加充满信心。希望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打通和缩短从科研到运用的链条。实验室成果转化是当前生化药物向实用转化的最大瓶颈,需要高端决策层将之纳入当前军事科研宏观目标,让科研创新成果效益倍增,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是我们每一名军事医学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吴祖泽: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十九大刚刚闭幕,吴祖泽院士团队就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十九大代表王福生、哈小琴。他们都是吴院士培养的优秀博士毕业生,曾在军事医学研究院学习并工作过。师生共议十九大,倍感精神振奋,豪情满怀。“到2020年人民军队基本实现机械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十九大确立的强军目标,必须依靠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吴院士兴奋地说。

吴祖泽院士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他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人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结合自己的科研生涯,吴祖泽院士与笔者分享了他对军事医学创新发展的理解与认识:“军事医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对学科协同发展的要求,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学等等。发展军事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任务需求的关系,平战结合与军民融合的关系等等。”吴院士特别谈到,军事医学要有自己的临床医院,以满足研究成果转化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军事斗争需要和武器装备发展,对军事医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提高,求得军事医学更好的发展。”

秦伯益: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这是十九大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坐在北京家中宽大的沙发上,沐浴在晴朗冬日的暖阳中,85岁的秦院士围绕这四个“新”向笔者娓娓道来,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到对中国共产党和习主席英明领导的由衷敬佩,足足讲了一个小时。作为科技工作者,秦院士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果特别关注,“能源、高铁、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武器装备发展,5年来,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巨大的,相信未来5年,中国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秦院士动情地说,“十九大让全国的老百姓欢欣鼓舞起来!”

走进秦院士设在家中的工作室,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自动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我现在不需要助手,所有问题都能自己搞定!”秦院士风趣地说。作为首位退休的两院院士,秦伯益其实是退而不“休”,离开科研岗位的十几年里,他一直在为健全科学的医疗与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奔走呼吁。他谈到,军事医学研究院建院之初,一大批医学界的高端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这是我国军事医学事业白手起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战时特种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系列重大成果最重要的基础和依靠。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人才问题仍然是核心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基础性工程,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沈倍奋:科技创新要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

熟悉沈倍奋院士的人都知道,她总是很匆忙,似乎一直在赛跑,跟时间赛跑、跟任务赛跑、跟损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赛跑。2014年,西非暴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为了给我国援非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药品保障,沈倍奋带领团队应急攻关,在3个月内成功研发并生产储备了埃博拉抗体药物。这一药物成功救治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英国女兵安娜˙克洛斯,这也是中国抗体药物首次走出国门,成功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患者。

“军事医学科研一定要与实战需求精准对接!”在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大楼一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里,沈院士从办公桌上高高的两摞学术资料背后抽身出来,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声音很细,语速很快,观点一如既往地鲜明。“十九大报告强调,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全面落实科技兴军战略,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强军兴军的核心引擎。这次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军事医学研究院并入调整组建后的军事科学院,这更加有利于战争理论研究与军事医学创新相结合。理论与技术相碰撞,产生的就是点燃强军引擎的创新火花。我们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像习主席要求的那样,坚持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紧密结合,突出问题导向、结合实战需求来调整和校正科研方向,针对未来战争形态,瞄准未来战场需求,拿出实用管用好用的科研成果。”

夏咸柱:抓紧制定生物科技强军战略规划

工程院院士增选投票一结束,夏咸柱院士就迫不及待地从北京“飞”回长春。“有一项生物科技领域的工作规划得赶紧定稿,我们要抓紧干起来。”今年78岁的夏咸柱院士,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就想多做些对国家和人民有意义的事!”夏院士说。

“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的夏咸柱被分配到军马卫生研究所工作,多次出色完成军马救治和地方疫病防治任务。后来军犬被正式列入战斗编制,他又担负起军犬疫病防治重任,研制出我国唯一获批的犬用疫苗。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人兽共患病疫情此消彼长,愈演愈烈,夏咸柱院士又敏锐地锁定人兽共患病防控这一科研主攻方向。几十年来,夏院士的科研工作始终瞄准解决人民军队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如今,他更加鲜明地意识到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性,先后主持了多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和科技论坛,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关于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等重要外来人兽共患病防控的建议”等院士建议案。“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落后一步就意味着受制于人。科学论证,制定好规划是第一步,然后就要抓紧去落实。”夏院士的话总带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我们要抓紧做好人才与平台建设、技术与物质储备工作,为生物科技强军做出应有贡献。” 

张学敏: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

“希望相随,有梦则美”是张学敏院士常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这个“梦”既是科学梦,也是强军梦,更是中国梦。张学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在重大疾病防控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发现,是国际上该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作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医学专家,张院士还带领团队在一系列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检测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张学敏院士说,“科技强起来,是国家强起来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科技工作者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担当。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关于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军事医学研究也应从国家安全着眼,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聚焦国家、军队重大需求和关乎人民健康亟待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布局、重点突破,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 

李 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超前布局

自豪、振奋、热血沸腾,翻开李松院士在参加十九大会议期间的笔记本,这样的字眼不时映入眼帘。作为来自科研一线的代表,李松院士把能够现场聆听习主席工作报告当作最崇高的政治荣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中处处体现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针对国家重大疫情进行防控药物研究,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这正是李松院士长期以来坚持的科研方向和价值观。2004年底,我国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关键时刻,在抗流感药物领域提前布局、长期积累的李松团队率先在国内研制出防治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被列入国家战略储备。作为“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发现创新团队”的“总设计师”,他的科研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战略需求展开。他带领团队攻克我军防化战储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瓶颈,大幅提升了应急药物保障效率。近年来,团队在针对提升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等方面的药物研究接连取得可喜进展。“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战略导向必须抓准。有些领域必须提前十年、二十年进行前瞻布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李松说。

金宁一:着眼国家安全,强化战斗力标准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长期从事重要烈性病毒病研究与综合防控的金宁一院士,对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国家安全的内容尤为关注。“十九大报告共有18处提到国家安全”,在他看来,“军事医学研究应紧紧扭住维护国家安全这个总开关,以强化战斗力生成为标准,特别是在生物安全防御、重大共患疫病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和反生物恐怖、国家生物疆域能力建设等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共进,集智攻关,聚集发力,确保打赢”。

禽流感、SARS、H1N1流感……近年来,金宁一院士带领团队相继开展了多种烈性、新发突发病毒的分离鉴定工作,围绕病原、流行病学、诊断、疫苗等防控理论和关键技术系统攻关,拿出了成体系的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和产品,建立了相应的应急处置标准规范方案,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系列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金院士深有感触地说:“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命健康、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军事医学研究应利用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有利契机,着眼国家整体安全,顶层规划,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思想,强化战斗力标准,打破学科体系壁垒,促进交叉融合,形成拳头力量,催生颠覆性重大创新成果,打造生命安全共同体,为强国强军梦不懈奋斗。” (庄颖娜 刘征云 赵锋 王海亮)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