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是这样“侦查”出来的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23

来源:贵州省科协

“XX,XX市XX区人,现居住XX小区,X月X日经过X处……”疫情期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提醒信息。


这些信息看似简单,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们背后是一个个流行病学调查员在前线“冲锋陷阵”。



流行病学信息对于及早发现接触者,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保护群众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流调员的工作就是第一时间提供有效的样本和信息。


6月19日下午4时,记者跟随流调员王小英体验了一次流调工作。接到电话后,王小英用最快的速度召集队友,核查“战斗装备箱”中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免洗消毒液、流调资料、生物样本转运箱等物资,10分钟内与“战友”火速出发。


“一刻也不误、一人也不漏。”王小英深知这句话的意义,他们要去的地方,就是深入抗疫最前线,与每一名病例和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


半个小时后,到达大兴区某镇一名病患的家中。进去之前,王小英和“战友们”依次戴上口罩、防护帽、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做好严格的防护。


大家相互帮助,防护服装1分钟内就能穿上,为流调工作争取了时间。


与王小英一同作战的有3人,他们分工有序,到达病例家中后,详细了解每一例病患的信息,围绕病例的基本情况、就诊情况、发病前14天旅居史、发病后的活动轨迹、有没有可疑的病例接触、可疑的环境暴露等做详细调查。

他们要像“警察破案”般寻找一切可能传染的蛛丝马迹,摸排感染来源、传播方式和可能的感染者。


“每一个证据都要经过不断地摸排调查,哪怕耗费再长时间,要做到‘顺藤摸瓜’。”王小英说,根据病患的情况,有时候调查时间要达三四小时。


调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病患不愿意交流,出现隐瞒甚至抵抗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有充足的耐心去沟通,打开患者的心门,取得患者的信任。



在大兴一处病患家中,病例的家属在一旁哽咽,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流调工作,这时王小英连忙安慰:“要相信政府、相信我们医院,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能战胜病毒,恢复健康。”缓解了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后,流调小分队继续获取流行病学信息和样本。


在专业和耐心的2个多小时的调查后,王小英和2位队友们带着样本走出来,这时他们已经全身湿透,与此同时,外边的接应队员等待多时。


“先把第一层手套伸出来消毒,摘掉护目镜,继续消毒,脱掉防护服连带鞋套及第一层手套,手继续消毒,摘口罩,消毒,摘帽子,消毒,摘手套,消毒。”脱掉防护用品远比穿上去耗时,脱下来的防护用品,被放置在黄色垃圾袋中,消毒后封存。


夕阳西下,王小英回到单位后,还得第一时间统计数据,分析获取到的流行病学信息,确定密切接触者,完善流调报告,交出一份及时精确的报告,为疫情研判提供有力的支撑。


“有时候得花上四五个小时完成报告的撰写,我们也在与病魔赛跑,必须抢时间。”说完,王小英迅速坐上车,赶往下一个“战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guizhoukexie 贵州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UyOTc3MA==&mid=2651816138&idx=3&sn=7ed5d5df1b4d2c14092aa37c373f724a&chksm=84a4c9cfb3d340d995bc2c5a983c2738cf5646b8176deb1545e15a8abbf93d7812e34069f553&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贵州省科协 贵州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