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言良:瞄准新目标 把“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1-20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动力、路径和任务作出了明确部署,特别是关于创新和科技的表述,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科技工作点燃了新引擎,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赋予了新使命。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辽宁科技战线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打出创新驱动“组合拳” 为振兴发展提供新引擎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着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更是发出了科技创新的动员令。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发展要有新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要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而驱动和集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首要是点燃科技创新这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以来,辽宁启动实施了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高地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和创新人才激励等“科技创新六项行动”,全力推进科技供给侧改革年、高新区建设年、科技成果转化年和高企三年倍增计划等“三个年、一倍增”重点任务,把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工作部署,把“设计图”转化为“施工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造环境、强主体、建高地、促转化、助产业、兴人才。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措施50余项,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辽宁的优先战略摆在核心位置,创新考核激励方式,提出6项科技创新量化指标,确立了“以评促建、以升促建”的工作思路,对各类科技园区、创新平台等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区域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目前,全省专业、共性和综合服务平台总数达到128个,初步完成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布局。

做实科技支撑“新底盘”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论断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体现出科学技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辽宁坚持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突出“两核”抓区域创新,围绕产业抓体系创新,营造环境抓万众创新,不断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全省科技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新进步。

实施“高企三年倍增计划”,开展“高新区建设年”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扩量提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今年上半年,辽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092.4亿元,同比增长5.6%;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省比重达8.5%,比2016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着眼于全省三次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今年以来,辽宁省科技厅先后组织了“辽宁省—中科院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方行”等78场对接活动,构建出多种成果转化模式,1000余项成果转化落地,为辽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造创新人才“新洼地” 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了新目标,特别是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改善了科研条件与环境,让科研人员更加充分地施展才能,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急需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强化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基。近年来,辽宁大力实施创新人才激励行动,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20余个涉及科技人才的地方性科技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先后出台,多措并举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建设科技强省和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蓝图绘就新目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今后工作中,辽宁将全力打造人才特区,切实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大胆开展人才政策先行先试,吸引各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向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推动高新区实行更加开放、活跃的人才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务成果在高新区转化,激发科研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热情。同时,进一步强化科技奖励的激励引导作用,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舆论导向,着力在培养、用好和集聚人才上下功夫,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勇于担当的后备人才和生力军。

站在新时代起点,科技界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落实好十九大报告中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明晰发展定位,瞄准新目标,焕发新风貌,实现新飞跃。要不断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不断释放科技创新潜能,让科技创新热点不断,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要走出一条以创新为引领,动力更加充沛的老工业基地现代化转型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作者:辽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