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贝尔奖获奖者完整版名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2-11

20171211111219_34e309.jpg

诺贝尔奖金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设立的奖金。爱弗雷·诺贝尔是位杰出的化学家,他于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发明,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安全炸药。这项发明使他获得了“炸药大王”的称号,并使他成为百万富翁。诺贝尔在逝世前立下遗嘱,把遗产的一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约20万美元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此,瑞典于1900年6月29日专门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并由其董事会管理和发放奖金。

诺贝尔奖金共有6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有3种: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另外3种为文学、和平事业、经济学。

第一次诺贝尔奖金是1901年12月10日颁发的。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两地隆重举行颁奖仪式。自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它的评选过程从未改变过。每年由瑞典及各国已获得诺贝尔奖者和各学科、行业权威人士郑重推荐候选人约2000名,其中数百人被正式推荐给评审会,经长时间的调查与秘密会议决定出最后得奖人。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2017年10月5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在揭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时称石黑一雄是“一位伟大正直的作家”。

文学院当天发布新闻公报说,将文学奖授予石黑一雄是因为他“凭借充满强烈情感的小说揭示了我们幻觉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1954年11月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家人移居英国,成年后才有机会重回日本。他曾在英国肯特大学学习英语和哲学,后来到东安格利亚大学学习创作。

石黑一雄1982年发表首部作品《远山淡影》,此后成为一名全职作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发表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为现实背景,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为叙事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对职业历程的回顾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石黑一雄凭借《长日留痕》获得了1989年度的英国布克文学奖。这部作品后来还被拍成同名电影。

石黑一雄最新一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2015年出版)以一种流动的笔法探讨记忆与遗忘、历史与现实,以及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除小说之外,石黑一雄还从事影视剧本的写作。

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7年10月4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士科学家雅克·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当地时间11点45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获奖者名单。随后,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萨拉·林瑟介绍了获奖者的成就,评选委员会成员彼得·布热津斯基讲解了相关科学背景。

评选委员会说,科学发现往往建立在对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进行成功显像的基础之上,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已有的显微技术无法充分展示分子生命周期全过程,在生物化学图谱上留下很多空白,而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将生物化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理查德·亨德森上世纪90年代改进了传统电子显微镜,取得了原子级分辨率的图像;约阿希姆·弗兰克在70、80年代开发了一种图像合成算法,能将电子显微镜模糊的二维图像合成清晰的三维图像;雅克·杜博歇发明了迅速将液体水冷冻成玻璃态以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态的技术。这些发明使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各部件得到优化。

2013年以来,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日渐成熟并获得广泛应用。如今研究者可以在生物分子的生命周期内对其进行冷冻和成像,将以往不为人知的分子生命状态呈现出来,所带来的新发现对于人类理解生命机理和开发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布热津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2013年前后的分子结构显像效果的鲜明对比。

布热津斯基说,去年拉丁美洲暴发严重的寨卡疫情,研究者利用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成功观测到寨卡病毒的结构,这是传统电子显微镜无法做到的,也是这项新技术实际应用的一个例子。

在新闻发布会上,评选委员会拨通了约阿希姆·弗兰克的电话。弗兰克显得很兴奋地说:“永远不会介意被得诺奖的消息吵醒。”

布热津斯基说,今年获奖的成果使人们能够看到细胞内部的分子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未来人们可能会看到分子结构的变化过程。他对新华社记者说,今年的化学奖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典型,技术在科学发现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分享。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7年10月3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和发现引力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当地时间11点52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成员随后介绍了获奖者的主要成就,并解释了相关科学背景。

评选委员会成员奥尔加·伯特纳说,宇宙中曾有两个黑洞发生碰撞,所产生的引力波跨越漫长时空,历时13亿年抵达地球,在2015年9月14日被位于美国的LIGO探测器探测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引力波。

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百年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他认为引力波难以被探测到,因为相关信号非常微弱。LIGO项目使用巨大的激光干涉仪,在引力波通过地球时探测到比原子核还要小很多的变化。

评选委员会说,LIGO项目集纳了全球多地1000多名科学家的努力,而这三名获奖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韦斯在约40年前提出了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巴里什和索恩也在科学和管理等方面有巨大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安德斯·伊勒贝克对新华社记者说,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界逐渐认可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类才第一次真实地探测到引力波,这是此次获奖者所作贡献的价值所在。他说,引力波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观察方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在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汉松拨通了韦斯的电话,韦斯表示,引力波的发现是全球科学家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他说:“我很兴奋,项目终于取得了成效,这个过程很精彩。”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金共9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韦斯将获得其中一半,巴里什和索恩将共享另一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7年10月2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

当地时间2日11时35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并介绍了获奖原因。

评奖委员会说,人们过去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都有内在的生物钟,但是对生物钟的工作原理长期不清楚,这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的。

这些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一个能够控制生物节律的基因,它可以编码一种在夜间积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数量变化就引起了细胞生物节律的昼夜变化。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其他几种蛋白质,从而在分子层面较好地揭示了细胞内生物钟的工作机制。

生物钟有重要作用。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人体生物钟可以精准地调节我们的生理机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体温和新陈代谢等。若外部环境与生物钟节律暂时不匹配,比如长途旅行需要倒时差的时候,人就会有不适感。还有证据表明,当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在生物钟节律长期不相符时,患上多种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这三名获奖科学家均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出生,他们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110万美金)。

佩尔曼说,当他给罗斯巴什打电话告知获奖消息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是在开玩笑吗?”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朱琳·吉拉斯对新华社记者说,北欧经常出现漫长的白天或黑夜,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提醒大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更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她说:“尽管太阳还很高,也要准时睡觉。”

诺贝尔和平奖

10月6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贝丽特·赖斯-安德森宣读授奖声明。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6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以表彰该组织致力于普及核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相关知识以及争取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努力。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贝丽特·赖斯-安德森在宣读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时说,国际社会已通过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禁止使用地雷、集束炸弹以及生物和化学武器,但对于破坏力更强的核武器仍没有类似限制。“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的努力有助于填补这方面的一些空白。

赖斯-安德森指出,“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一直致力于推动各国在禁止使用乃至销毁核武器方面进行合作。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也是为了呼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就消除核武器进一步展开谈判。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于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正式成立。目前该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名称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69年首次颁发。

当地时间10月9日中午11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2015年度美国经济学联合会会长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家。他于1945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7年获凯斯西储大学学士学位;1970和1974年分获罗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兼职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

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经济学》(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