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青藏高原、“亚洲水塔”、高能离子注入机、工业微藻应激产油、贝叶芒毛苣苔、脑细胞

今日科技话题:青藏高原、“亚洲水塔”、高能离子注入机、工业微藻应激产油、贝叶芒毛苣苔、脑细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6-30

来源:科普三门峡

1最新研究:440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南部由低海拔沙漠隆升高山森林


▲青藏高原5500-5000万年和4400-4000万年间古地理格局演化。(综合研究团队数据并参考Ding et al., 2014;Valdes et al., 2019)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团队 供图



4400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样子?有何重大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丁林院士等最新研究发现:4400万年前,在印度大陆向北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贡觉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为海拔3800米的森林。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6月28日发布消息说,丁林院士团队与中外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的这一青藏高原史前重大环境变化研究,其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发表。

——中国新闻网


2517亿吨!新方法估算出“亚洲水塔”年蒸发量


▲图 纳木错湖心岛湖面蒸发观测边界层气象铁塔



6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的研究人员,利用青藏高原湖泊非结冰期能量平衡的合理假设,结合遥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发展了一种可靠的湖泊蒸发量估算方法,并据此估算青藏高原湖泊蒸发总量为每年517亿吨,相当于357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为准确估算“亚洲水塔”中湖泊水资源储量提供数据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上。

作为“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在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水分循环过程中,以往对高海拔湖泊的湖-气相互作用观测较少。同一湖泊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得到的湖泊蒸发量具有明显差异,且湖泊蒸发量空间分布及蒸发总量仍未可知。”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马耀明说。
——《科技日报》


3国产高能离子注入机成功实现百万电子伏特高能离子加速




6月28日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该集团旗下电科装备自主研制的高能离子注入机成功实现百万电子伏特高能离子加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离子注入机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装备。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掺入不同种类的元素按预定方式改变材料的电性能,这些元素以带电离子的形式被加速至预定能量并注入至特定半导体材料中,离子注入机即是执行这一掺杂工艺的芯片制造设备。
——新华网


4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揭示工业微藻应激产油的蛋白质组动态规律


游武欣 供图



6月29日,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单细胞中心针对微拟球藻,构筑了缺氮胁迫下蛋白质组动态模型,揭示了该应激过程的三个生理阶段,为油脂代谢工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工作发表于《生物燃料技术》(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工业产油微藻在缺氮胁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这一应激反应是微藻能源的科学基础之一。据介绍,工业产油微藻在氮胁迫下的油脂积累过程,一直受到学界与工业界的密切关注。前期,该所单细胞中心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物组构建了其机制模型(Plant Cell, 2014,DOI:10.1105/tpc.113.121418),然而,转录组层面和代谢物组层面的实验数据存在着重要差异,无法完全用基因表达到代谢调控之间的延迟解释。这是由于从转录到代谢物变化的过程中仍受到蛋白质层面的调控作用。
——《科技日报》


5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隐世”百年的贝叶芒毛苣苔



6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在西藏自治区发现一种“隐世”百年后再次被找到的植物物种“Aeschynanthus monetaria”,并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

此次发现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参与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在整理近年来野外考察采集的植物标本过程中,发现一株采集于西藏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沿岸森林中的芒毛苣苔“与众不同”。这株芒毛苣苔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君等人于2015年10月,在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米-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考察时发现的。
——新华网


6损失的脑细胞有望恢复,星形胶质细胞首次转为功能性神经元


团队对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化的研究。图源:《自然》在线版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一项再生医学领域的突破:研究人员首次在分离的人类细胞和小鼠中,利用一种单步方法将大脑的非神经元细胞成功转化成了功能性神经元。这项技术被证实可以逆转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症状,为人类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巨大希望。


再生医学为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医学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使之具备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再生医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替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丢失的神经元,并促进新的神经元整合到功能性的神经环路中。


——《科技日报》


来源:gh_5bf11b4c6a2b 科普三门峡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U2MTM1NQ==&mid=2648988350&idx=2&sn=2c8bdecf16fb7190f0db479876e856ef&chksm=87c6e3dab0b16acc66004cc7dc9be9010e46957825a5fde5d49f1980d9c86d9c6ab92a48b42e&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青藏高原 湖泊 研究 方法 过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