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是总书记心系人民的体现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7-12-14

国家环保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PM2.5浓度比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38%、32%、26%。

以北京为例,今年前11月PM2.5浓度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空气质量稳中有进。这就是我们“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其背后是我们进行环境治理的不懈努力。

环境治理离不开正确的引导与支持。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优美生态之路”。总书记的讲话,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奋斗目标和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生态环境的干净、美丽和可持续。

首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相关产业的转移和升级。要多管齐下,通过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加快相关企业技术设备的转型升级,逐步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在这个方面,通过去产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行动计划,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企业成功通过跨区域转移、跨行业转产、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其次,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河道清理、生态涵养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改善农村的环境状况。青山绿水可以助力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型产业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评估过去的环境污染及其付出的代价,加大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并切实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在环境治理方面,既要做好减控增量,又要注意消除存量,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去污净化。

最后,加大环境监督和行政问责力度,使环境污染无所遁形。产业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推动,这需要增强政府环保考核问责力度。要强化环保监督的威慑力,对违规排污的企业予以重罚。要强化环保部门的问责力度,使各级政府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使全社会都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为“美丽中国”建设众筹众创。在监督问责方面,我国实施的第三方环境监测和领导干部终身追责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了一道制度红线。

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经济增长的敌人或对立面,二者可以携手共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环境层面的,更是要满足人们关于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总书记心系人民的体现,是在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十条”,还是全面推行河长制,都在将这些先进理念贯彻落实。如此惠民的方针,必然是被人民所支持的。如此心系人民的领导人,也必然是为人民所拥戴的。

当下,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从而让“美”字当头,坚定不移地向着“美丽中国”的目标前进。

作者:马亮,人民大学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