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峰: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04

来源:中国绿发会


关注中国绿发会,订阅绿色未来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迫切的任务,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维护人类的公共安全和健康福祉。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大家都知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它的最重要、核心的部分,是全球在抗击新冠疫情、面临其他公共健康事件或危机的时候,来分享经验、知识、力量、履行责任,并通力协作。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各国政府层面的努力、负责任的去参与。但是,今天我想谈谈,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我们社会组织、全国一级学会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拓展阅读:行动起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 周道生态文明(第44讲)
我们觉得,这个领域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毫无疑问公共卫生体系相关的学会、协会、社会组织自然可以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那么,像我们这样的生态环境领域的、绿色发展领域的全国一级学会、社会组织,能做什么?
首先,要积极参加全球卫生健康治理、环境治理。我们已经参加了一些全球治理,并作为观察员,如在联合国《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国际湿地公约》(RAMSAR)、《联合国荒漠化公约》(UNCCD)等等,我们都是观察员,来积极参与、推动和发声。在这些机构和公约里面,要加强协同增效。因为对于公共卫生、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言,这些国际机构和平台是重要的环节,应在里面去推动我国科学机构、以及我们的公众代表的身份积极参与,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该建立这个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透过国际的、联合国的平台,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还有一些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如世卫组织(WHO)、《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等,这些机构和公约也都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有紧密的关联的。
通过这次的新冠疫情(COVID-19)以及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其他公共健康危机,我们知道埃博拉、艾滋病、尼帕等很多很多病毒的爆发其实归根到底是与生态环境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和影响。实际上,超过70%的人类传染病来自动物,大约有170万种人类尚未发现的病毒存在野生动物身上。这些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病毒,偶尔也会跨越种群,传播给人或者其他动物,即病毒的“溢出”(spillover)。而诸如栖息地丧失造成的病毒溢出,在气候变化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将会带来更多的影响。所以各届需要积极的行动,从源头上来降低公共健康危机发生的概率。
每一个社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去积极地参与、推动公共健康方面的国际合作,这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块我想讲的就是社会组织、科学机构还能做其他什么呢?做倡导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我们非常积极热心的做了很多年的“良食”(Good Food)倡导,这是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饮食习惯的调整,“植物领先”倡议等等,去研究、探讨和推动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饮食方式转变对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动物福利的重大意义。还有我们行动亚洲专项基金“关爱生命”的倡导,去推动以教育共建生命关怀的社会,鼓励全社会尊重他人、善待动物、保护环境,养成有同理能担责的社会生活习惯,实践具关怀的生活方式。还有我们建立了“生物与科学伦理委员会”(BASE),等等。那么对于这些工作再通过我们中国绿发会大学生发展工作委员会及中国绿发会绿色少儿工作委员会的平台,加强倡导,发挥青年和下一代的力量。
我们提出了“人本解决方案”(Human Base Solutions, HBS),强调每一个人的参与、每一个人的贡献、以及每一个人的价值能带来的改变。那么我们看到了这一系列的倡导,取得了非常积极有效的成果、重大的成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人类卫生健康中自己能够有所为、以及不以善小而不为。
历史向前的洪流中,需要我们主动去担当、去作为。我们希望所有的社会组织、科协学会等组织,能够积极地加入到携手共同参加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使命中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的努力,最终会形成洪流,解决我们今天人类面临的第三大危机——亦即公共健康危机。
(本文根据周晋峰口述整理)
文/刘西岭核/中国绿发会“走出去”办公室编/Angel


美德智慧

公益项目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ChinaGreenExpress 中国绿发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xMzM4Mg==&mid=2649646996&idx=2&sn=7e579e0c2253dead71e036ef132d0951&chksm=83d1335db4a6ba4be3d450a73204c0d4d9d5b3e1cbea306820fc421b0b8c5e2df30f973403b8#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北京市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