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栏目|如何学习“致敌”战略智慧?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06

来源: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6.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致敌”战略智慧

 

《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字面的意思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控制敌人而不被敌人控制。其思想实质是讲,在战争中,要力争夺取和掌握战争主动权。在战争中,有了主动权,就有了行动的自由权,就有了胜利的把握。

【案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仅用半年多时间即席卷洛阳、长安两京,迫使唐玄宗逃往巴蜀。太子李亨经玄宗批准,率领仅有的二千步骑北赴灵武,开始以此为基地整军经武,准备反攻。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改元至德。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唐军力量有了很大加强。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李亨问计于李泌,咨询破敌之计。李泌分析情况说,安禄山等人夺得子女玉帛,皆送往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老巢,足见其皆为缺乏远略之辈。中原地区甘心跟随其反唐的,惟高尚等少数人,其余均属胁从。认为不出二年,叛乱可平。接着,李泌向李亨提出了反攻安军的战略计划:

  第一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议自冯翊(即同州,今陕西大荔)入河东,进行牵制作战,使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以两军絷(牵制)其四将”,使安军无法集中兵力。

  第二步:由李亨率主力从扶风(今陕西扶风)、郭子仪和李光弼部从河东、河北方面,轮番出击,使安军往来于范阳至长安这样东西数千里的战线上,顾首失尾,疲于奔命。唐军则以逸待劳,敌来避其锋,敌退乘其弊而击之,不攻城,不阻断安军往来的交通,尽一切可能疲惫、削弱安军的兵力。

  第三步:待到明春,乘安军削弱,疲惫不堪,无力他顾的时机,再令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率军自灵(今宁夏灵武)、夏(今陕西横山西)出云中、妫、檀,从北面进攻范阳;李光弼自太原取恒(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从南面进攻范阳,南北夹击,“覆其巢穴”。

  第四步:最后乘两京的安军退无归处、留则不得安宁之际,集中兵力“四合而攻之”,围歼安军。

当时,河北民众奋起抗击安史军,袭击其后方交通线,配合唐军牵制和消灭了大批安史军,使安史军后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危险。而安军占领长安后,其兵力撒在范阳、洛阳、长安这样一条长达数千里战线的许多要点上,不仅导致兵力分散,难以集中形成拳头,而且其翼侧完全暴露在唐军的威胁之下。当时,唐军在河南、河北、河东等地仍有相当力量,不仅可以据城扼守,牵制安军,而且可以随时东出或南下,将安军切为数段。

李亨虽然对李泌的计划表示欣赏,但他急于收复两京,未能实行。至德二年(757年)二月初十,李亨进驻凤翔(治所天兴,今陕西凤翔)。十天之内,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军队陆续会齐,从江、淮征发的物资粮赋也已运抵。李泌见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再次建议李亨依照他的计划先取范阳,遭到拒绝。李亨认为,现在大军已集,“当乘兵锋捣其腹心(指长安、洛阳)”,而“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是舍近求远。于是他决定向安军主力所在的两京反攻。李泌又指出:“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只有攻取范阳,“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李亨执意不听。

后来,唐军经近半年的苦战,才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在反攻中,李亨又把全部兵力集中长安至洛阳一个方向,没有南北翼的多路配合,在连续的攻城夺关战中付出了重大代价,且未能歼灭敌有生力量。加之唐军克复两京后,没有及时发起战略追击,从而使叛军逃回河北基地后,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结果延长了战争时间,增大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俶(后改名豫)即位后,在作战指导上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集中主要兵力,采取迂回包围、前后夹击的战法,歼灭叛军八万人,取得了洛阳北郊战略决战的胜利。尔后,他利用叛军内部分裂,士卒疲惫、后方不稳的弱点,对其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追击,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将其消灭,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乱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时已是广德元年(763年)春季,距李泌提出“以两军絷其四将”的战略计划已经六年多了。

【案例蕴含的智慧】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时,可谓兵多将广,他们掌握的兵力有18.4万人,几乎占到唐军兵力总数的1/3,而唐政府直接掌握的中央军不过8万余人。由于安、史叛军常年在边境地区驻防、作战,战斗力也远比唐中央军强大。加之唐玄宗盲目信任安禄山,毫无战争准备。因此,战争初期,安史叛军所向披靡,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但安史叛军只有范阳、常山等有限几个据点,而唐地方势力仍控制着广大的区域。李泌“以两军絷其四将”的战略计划,正是利用安军战线漫长、后方不稳的弱点,通过威胁敌人范阳老巢,调动敌人,迫使其往返于范阳、长安、洛阳等地,并利用各种力量不断消耗打击叛军。待时机成熟,再集中兵力,将叛军歼灭于三地。在叛军力量尚强,唐王朝还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积极谋求主动,稳妥可行且富有远见的战略计划,充分体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智慧。而肃宗李亨虑不及此,一味只想迅速克复两京,平定叛乱,反而欲速不达,致使战争拖延了八年之久。

【解读与点评】

历代兵家对“致敌”战略智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尉缭子·战威》从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明的指挥员“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即通过在精神士气上瓦解敌军而赢得战争主动权。如果敌方军心散乱,士气低靡,全无斗志,我方自然处于主动地位。《鬼谷子·谋篇》认为:“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即无论在政治、外交,还是在军事斗争中,都要控制、制服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控制。这些论述使“致敌”战略智慧日益丰富起来。正如《李卫公问对》中所言:“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致敌”的确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深刻地指出:“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在《论持久战》中又说:“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主动权对战争胜负至关重要,对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又何尝不重要呢?没有两场战争是相同的,想要从战争中直接得到“致敌”的具体方法是不可能的,只能在“致敌”战略智慧的指导下,实事求是,通过审慎分析当前情况,制定合理的方针、计划,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正如大文豪苏东坡所言:“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借鉴战争中的“致敌”战略智慧也是这样,切不可生搬硬套一些规律法则,一味模仿别人的做法,那样做只能导致失败。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C2

如何加入学会

注册学会会员:

个人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个人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在线进行支付宝缴纳会费。

单位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单位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缴纳会费。


长按下方学会二维码,关注学会微信


来源:c2_china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cwOTExMQ==&mid=2655597132&idx=5&sn=789cd712ecc88fddbe7b3faa29aa6710&chksm=8b9b90d4bcec19c2a2d46c87e76204cae3af8917b96d79ffcbb12aff5d16b0f7462784dd6a03#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历史 唐朝 安史之乱 李亨 范阳 李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