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 树楷模│三峡集团杨宗立:一人一江一辈子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09

来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典型人物:杨宗立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任推 荐 词:一人一江一辈子事迹简介:杨宗立同志35年如一日,长期坚守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精细管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从业,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品质,是新时期三峡集团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详细事迹:    从办公楼走到食堂,约摸五分钟。他时常低头不语,脚下生风,仿佛连食堂里都有急事儿、要事儿等着他处理。  有人嫌他“抠”,想从他口袋里多掏出一分工程款?没门儿。有人一见他就“怕”,想让他点头同意方案,先派三个人,事先准备十条理由,再去汇报吧。有人提醒他不要“管太宽”,混凝土浇筑多少,让下面的人去算,何必自己动手?  可在更多人眼里,他是一名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管理者。他像水轮发电机组里的“转子”,一辈子绕着长江“打转”,他又像长江里的一朵小浪花,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将三峡、向家坝、乌东德三座世界超级水电站从长江推向全世界。  他叫杨宗立,三峡建设管理公司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党委副书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35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大水电建设一线,爱工程如命,爱企业如家,用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为水电人特有情怀和品质代言。艰苦创业:双脚走出“优化设计”之路  早上八点,金沙江乌东德工程建设管理中心,509室。原本约定好这个时候见面聊一聊,不料记者刚一进门,就与捧着一沓资料准备开溜的杨宗立撞了个正着。  “再说吧,再说吧!”没有半句寒暄,他就像一阵旋风似地,迅速刮向了二楼会议室。在那里,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几十号人才是他最想“聊一聊”的人。今天,他要和大家继续讨论乌东德水电站导流洞下闸封堵的技术问题。  “杨宗立,你一天唠唠叨叨,就为了导流洞下闸封堵。但是,你唠叨是正确的!”上面领导来视察,却是将他的作为看在眼里的。  一项世界超级工程,从无到有,一路安全建设至今,即将迈入导流洞下闸蓄水的关键节点,这可不就是大作为吗?  这个大作为,是杨宗立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领着一帮年轻人,从啃干馒头、坐冲锋舟、钻油桐林开始的。  2011年,三峡集团一声令下,杨宗立便从向家坝水电站,义无反顾地来到金沙江畔更深处、更偏僻的乌东德水电站,担任乌东德工程筹备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负责电站建设的筹备工作。  乌东德有什么?有高山峡谷、险滩密林、湍急水流,就是没路、没水、没电、没通讯。想要洗澡,就得从山沟里牵一根水管出来,就着筷子般细小的水流擦擦身体。  他带着手底下仅有的十几个人,就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谋划出一座宏伟的水电工程。  平地起电站,第一步就是实地踏勘坝址周边环境,优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里的设计方案。“如果纸上谈兵,不搞清楚真实的地理环境,工程是建不好的。必须实地勘察,给工程施工总布局打下基础。”  可望着那湍急的江水,以及两岸如辟如凿的险山,大家犯了愁。“我们太弱了!现场不熟悉,人手又不足,骨干又太少,压力全在他一人身上。”乌东德工程建设部技术管理部员工刘科说。如今,刘科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可当年刚入职的他,也只能在踏勘时背背干粮。  “怕什么?哪怕是扫地,我也要扫出个名堂来!”杨宗立知难而进,带着弱小的队伍就上山了。  2011年10月1日,杨宗立带着队伍,到金沙江支流鯵鱼河去踏勘,中途要换乘冲锋舟。  那是一处回流湾地势。自古以来,被漩涡打翻在此的船只不在少数。冲锋舟就如一片孤叶,在翻涌的浪花上随波逐流,一旁的小伙子刘利文抓着船舷不松手,而杨宗立却很淡定,一双眼睛像是扫描仪,将两岸地势快速收入眼底。  而这条踏勘之路,又何止那万千点浪花?多数时候,他们需徒步穿越花椒地、油桐林、山沟沟。偶尔找到通往村庄的羊肠小道,遇上村民,杨宗立就问:“你们认为建设电站对你们有什么好处?”  羊肠小道还算“好路况”,多数地方却是荒无人烟。为了让施工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敢于走完整个施工区的,杨宗立是乌东德第一人。  三个月后,杨宗立的团队顺利完成踏勘工作。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队伍,废寝忘食地对工程技术、经济、工期等展开论证,最终对预可研报告中的施工总布局进行了彻底优化,为乌东德水电站筹建“三通一平”工作打开了局面。  这种优化是不容小觑的,小到可以少修一条路,大到可节省两三年建设工期。  施期,是位于乌东德坝址下游的一片开阔地域,设计方打算在这里规划一个砂石骨料加工系统。  “不能这么干!”杨宗立果断拒绝。“修一条从坝址到施期的路,3年都不一定修好,你让我怎么在3年内建好导流洞?”导流洞建设,是电站建设的第一步。若不能按时修好,工期滞后,那么大江截流、大坝基坑开挖、大坝浇筑等都会受阻。  那些日子里,没有宿舍住的杨宗立,就借住在设计方提供的房间里。稍微走两步,既能休息,还能随时与设计方讨论新系统选址。他就像个陀螺一样,转得停不下来,却乐此不疲。  多番讨论之后,距离坝址更近,且地势也较为开阔的下白滩被确定为新的砂石骨料加工系统。三年工期,就这样节省了下来。  相关人员在后来的统计对比中发现,对比国内同类电站,乌东德电站的可研工作结束得最早,且前期设计与后期施工基本无偏差。  “几乎所有电站的规划设计,都以设计方的经验为主。”刘科说,“但在乌东德,杨主任带着我们广泛、深入参与设计过程,业主意见建议取得主动权和话语权,优化力度之大,可以说是首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党的优良作风。杨宗立用一双脚、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带着团队走出了一条优化设计之路,他的人格力量与优良作风,深深感染着他人。  刘科、李华、刘利文……当初跟随杨宗立一起踏勘的年轻人,如今已在质量、安全、环保、综合事务等不同专业领域里成为带头人。谈起他,大家都说:“杨主任太能吃苦。跟着他,学习他,早晚能干出成绩。”爱岗敬业:心中有工程,眼里就有“法”  为何偏偏是杨宗立团队,在乌东德电站创造了业主主导设计方案这一“首次”?  因为他认一个死理:“我不是因为热爱水电而选择水电,而是因为选择了水电,就一定要去热爱。”  这份热爱,从1984年他大学毕业,参与建设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那天起,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三峡船闸建设时期,流行一句口号:“别人下雨往家跑,我们下雨往船闸跑”。一句话,引出了杨宗立“跳水”那件事。  三峡船闸施工现场处于低洼地段,一下暴雨,周边来水就往船闸流,水一来,施工方就给时任三峡永久船闸项目部副主任的杨宗立打电话:“杨主任快来啊,又进水了!”本来主抓经济工作的杨宗立,慢慢变成了既要统计水毁项目经济损失,又要顺手处理技术问题的“大管家”。  就这样,熬到了船闸有水调试的那个冬天。11月的一个夜晚,准备睡觉的杨宗立,被施工方的一个电话请到了现场。  负责输水廊道施工的宜昌三联公司向他告状:“廊道进水了,但葛洲坝不给抽走!”负责抽水泵房管理的葛洲坝集团委屈了:“我的仪器显示泵房里没水来,怎么抽?”  杨宗立两头一看,发现双方所言属实,但这积水又的确存在啊!凭着对施工现场的极度熟悉,他分析:应该是输水廊道里的盖板处被堵了,水流不出去。  可是,没人信他。小小盖板能堵这么大的水?  眼瞅着水位上升越来越快,但双方谁也不服谁,一向重证据实的杨宗立急了,索性带上两名工人,三人从80多米高的竖井爬下去,然后一头扎进了寒冷刺骨的冰水里。  几人在水下摸索了一番,杨宗立第一个找到症结。他钻出水面向大家报喜:“找到原因了,就是盖板被堵了!”  寻得症结,问题迎刃而解。大家在解除担忧的同时,也佩服杨宗立的狠劲儿:11月的三峡,水下得多冷,他居然跳得下去!  爱三峡如爱家,爱船闸如爱家人。他的热爱融入了三峡船闸安全优质高效建成的结果之中,融入了三峡船闸“世界最大船闸”的美名之中。2003年,他带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工程建设部航建项目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可奖状还没捂热,他又转身奔向了金沙江。2004年至2011年,杨宗立参与了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管理,同样提出并实施了各种优化方案和方法,成效突出,总装机640万千瓦的向家坝水电站总体提前一年投产发电。“铁算盘”的节约之道:不浪费国家一分钱  乌东德办公大楼不高,小五层,白色外墙。业主、设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服务保障人员都挤在一栋楼里上班。  杨宗立的主任办公室也不大,除了会客小沙发,其余空间全是施工图纸、各类书籍的天下。  有人说他太节约。“不就是说我抠吗?我们不比享受,我们比境界、比能力,可行?”他对别人的“微词”不以为然。  他对自己确实抠。但在乌东德,他首创“限额设计”管理方式,“抠”的都是不该乱花的冤枉钱。  施期料场道路,是用于连接乌东德坝址与右岸下游施期料场、大坝砂石加工系统等的场内交通,属右岸永久道路,非修不可。  但在坝址与施期料场之间,横亘着一个大麻烦:位于右岸的金坪子滑坡区。为避开滑坡区影响,设计方想在左岸先建一座大桥,直通滑坡区下游,避开滑坡区后,再修路至施期。  看起来,方案似乎没毛病。但杨宗立又把设计方“怼”了回去。“原设计线路全长约3.6千米,太长太浪费!”“右岸桥墩缺乏施工条件、工期也不满足实际需要!”  “不就是舍不得花钱吗?”大家似乎对他的“小九九”心知肚明。  “明明能找到一种既节约钱,又能完全保证施工效果和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又节约资源的方式,为什么不用?”杨宗立坦然回应。  拗不过他一再坚持,设计方只好试一试。这一试,居然真找到了更优化的办法:直接从右岸金坪子打一个隧道,通向阿摆缓台,再依山就势,从该处修一条到施期去的明线道路,不就行了?  这么修有什么好处?杨宗立掰着指头,数出了好些条:能不能避开滑坡体影响?能。不用从左岸跨江修桥,道路建设会不会受汛期影响?不会。修隧道的造价低不低?工期快不快?建设难度大不大?又低又快难度又不大,至少可以节约上千万资金投入。隧道可不可以同时作为施期砂石料皮带机的运输路线?可以!  这样的限额设计经历多了,有的设计人员也会感到惭愧:“这么好的方法,又节约又可行,我们怎么想不到?”  但限额设计,首先要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在大坝、地下电站、泄洪洞等永久工程的施工中,杨宗立却向来是“不节约”的。  导流洞一旦下闸封堵,水位就会抬升,风险较大。杨宗立要求施工方加强灌浆、预留通道,“花再多钱也要确保安全!”  地下电站灌浆施工,常人肉眼看不见,施工单位在灌浆过程中出现造假问题。杨宗立见状很生气:“不管你灌了多少浆,全部重新做!”这还不够,为解决作假问题,他组织研发智能灌浆系统,用智能设备监测灌浆过程和效果,推动行业技术革新,虽然增加了投入,但无人敢造假,工程质量安全有保障,这比节约钱更让他舒心。  2015年至今,杨宗立组织建设部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形成并应用了多项高效、安全、节能的新技术。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开创了世界特高拱坝全坝应用低热水泥的先例。成功解决国内最深围堰防渗墙技术难题,围堰承受150米高水头,却滴水不漏。组织研发和应用施工管理APP等系统,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硕果累累,如何得来?因为他有一颗叫做“责任”的初心。“过去,体量远不如乌东德的葛洲坝工程,都由国家总理亲自抓。现在,国家将乌东德交到我手上,这是多大的信任!我又怎能不对它负责?”自我革命:建设大国重器,必须大公无私  “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警示全党,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需要。  从清晨到夜晚,采访中,许多人描述了自己心中的杨宗立。他的形象逐渐由抽象模糊,变得有血有肉——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世界级工程的组织领导者,和他敢于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革自己的命不无关系。  在乌东德,他将“大公无私”四个字,写入了自己“革命宣言”的首页。  曾经有人不赞同他的管理方式。作为大领导,做事可以粗放一点,小事就让下属去处理。  他反驳:“陆佑楣老先生说过,搞工程建设,必须对责任范围内的每一块石头都要掌握清楚。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亲自到场掌握情况,否则做决策就可能出错。”  大坝第八坝段下一仓的混凝土何时开浇,浇多少仓,冷却多少天,自有施工、监理、建设部人员来计算,可杨宗立非要亲自跑现场,了解情况,自己做计划表。“我一对比,就知道他们哪里安排得不对!”  一条排水沟,别人爬上去,发现没有堵塞或破损处,也就下来了。杨宗立非得连几米开外的一棵树、几十米开外的一间房都给记下来,他总认为这几者之间会产生因果联系。  错综复杂如同迷宫的地下洞室,杨宗立走了个遍,哪怕是没有标识的小洞,他都能说出用途来。“除了他,乌东德没有任何一人做到过。”建设部技术管理部主任顾功开咂舌。  有人说他太“出世”。大领导来了,他却不主动往前凑,不懂为自己“铺路”。  杨宗立心如明镜,严守底线。他多次在建设部党支部会议上强调:“共产党员,一定要淡泊名利。”  “他身居关键岗位,业务关系单位多,但女儿现在的工作单位没三峡集团待遇好,也没见他找人打招呼帮忙。”  “和杨主任一起出差太累。途中基本只吃面,会议晚上六七点结束,他能做到连夜赶回工地,不在外面过夜。”  “乌东德工程建设9年来,他就只在家过了两三个新年,每年回家休假时间不足30天。”  如今,杨宗立的优良作风正影响着整个乌东德施工区。  他组织所有参建单位,在施工区开展大党建、大监督工作,让所有人将工程大坝和廉洁大坝“两坝”同筑的意识记在心里,让党建工作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  杨宗立的优良作风,也让家人理解了他为何如此热爱三峡、热爱大水电建设。她们并不埋怨,只是担心年过半百的他,身体能否挺得住。  某天,女儿特意给杨宗立打了个电话。  “爸,跟你说件事。我们单位一个领导,工作太劳累,猝死了。”  “哎哟,那真可惜了。”  “爸……那个,你要注意身体。”  “……”电话这端的杨宗立,此刻泣不成声。自己在外为国之重器付出,家里的亲人在惦记着自己,他感到很欣慰。“请你们放心,我一直在锻炼身体。”他安慰女儿。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青山拥抱大坝,英雄不负志气。如今,乌东德大坝越“长”越高,导流洞也即将下闸封堵,蓄水成功后,发电就指日可待。  可站在大坝上,望着日渐成形的工程,杨宗立的眼里却是一片平静,并无多少欣喜。“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杨宗立看来,没到发电那一天,一切都可能前功尽弃。“我现在压力比以前更大。”  压力源于责任,责任源于初心和使命。“在乌东德,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高质量建好新时代大国重器,为节能减排、造福老百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国家基础建设能力、提升中国在世界水电领域的国际地位而努力。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脉相承的。”杨宗立总结说。

来源:CSHE1980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1MzY5Mw==&mid=2652483357&idx=6&sn=f04d54834cbe565df4053ba8d24208a1&chksm=84a90b6fb3de827973e1f8b9cddf9149f1d30c2e16018633a96a654b4ce0660d92c6377e2085#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时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