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期“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成功举办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1-17

6a8d84.jpg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繁荣科普创作的要求,回应广大会员对共建共享科普创作交流平台的呼吁,进而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阐发观点、激发灵感、繁荣科普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8年继续组织开展“繁荣科普创作 助力创新发展”系列沙龙活动。

        1月16日上午,2018年第一期沙龙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当我们面对自然”为主题,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科普创作》杂志社协办。本场活动特邀嘉宾有: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助理杨虚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看花是种世界观》作者半夏,以及对该话题感兴趣的科普爱好者共2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由杨虚杰老师主持,得到了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平台的支持。

        博物写作与博物出版渐成风尚,年度图书榜单中涌现出越来越多博物图书,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自然写作早已在西方蔚然成风,中国的作家和科学家也在认真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自然,如何书写、欣赏和借鉴?与会专家围绕博物写作的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博物的历史演变,阿来老师向大家介绍道:博物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最开始大众没有科学传播知识的需求,都在解决生活现实的问题。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如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人们在焦虑和生活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博物是一个切入口,我们更要从情感上认同这件事情。阿来老师呼吁,世界上的人、动植物等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要有共生的理论。吕植教授也说,做自然保护,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自然,每个生态环境中各个物种之间都存在联系,缺了任何一个物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谈到与博物结缘,刘华杰教授很有感触。他坦言从小就喜欢植物,但是小时候接触不到植物方面的科学内容,但自己一直坚持着这份喜欢,并成为爱好。“华杰老师经常为仔细观察一种植物,开车往返许多次。”杨虚杰老师介绍道。虽然刘华杰教授学哲学出身,但俨然成为一名博物学家。博物学家一般都不是植物学家,刘华杰老师补充道。比如梭罗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当看到一些战争和压迫后,他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开始关心植物,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晚年用了15年研究植物,还出版过《植物学通信》。

        关于自然写作和科普写作的关系,阿来老师发表了观点:自然写作和科普写作是有交集的,不用刻意去划分。科普创新,必须在理念上有创新。

        现在的科普读物有些急功近利,与自然脱节。科普源于科学,博物写作给大家在科学、科普、动植物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好的补充。颜实所长在科普读物出版和研究方面也给出了很有价值、引人深思的评价。

        对于如何进行博物写作,老师们一致认为:首先要有主人公意识,要投入一定的情感。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研究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一个过程,只有经过持续不断的观察思考,才能产生一种美妙的反应。其次要注意文章的呈现形式,美的自然界要用美文来呈现,在此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好的科普美文才会产生。

        沙龙结束后,各位专家和与会人员进行了亲切交流,大家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期的沙龙活动。

        本次活动现场视频将于1月18日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平台推出,敬请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们下载APP观看。

科界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

责编: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