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OsABCI7与OsHCF222互作调控水稻类囊体膜稳定的新机制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07-15

来源:植物科学最前沿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吴建利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OsABCI7 transporter interacts with OsHCF222 to stabilize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I family member 7, OsABCI7)通过与高叶绿荧光蛋白(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222, OsHCF222)互作,从而维持水稻类囊体膜稳定的分子机制。

wt_a22322000715102115_b65b39.jpg

ABC转运蛋白家族是一类古老而庞大的蛋白超家族,广泛存在于真核以及原核生物中,因其常具有细胞内外底物运输的功能而被人熟知,例如对金属离子、脂质、单糖类、激素等物质的运输;此外,更有报道表明ABC蛋白也涉及到植物病原菌防卫反应以及雄性不育等方面的功能。近年来,在水稻中已有多个ABC蛋白被鉴定克隆,其功能也涉及到多个不同方面,但定位于叶绿体的ABC蛋白鲜有报道,其介导的分子机制更是未知。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了一个EMS诱变的叶片褪绿坏死突变体(chlorotic and necrotic leaf 1cnl1)。cnl1呈现出类囊体膜复合物降解、活性氧(ROS)过量积累等特征。此外,cnl1在低温条件下叶片表现出淡黄化表型,且cnl1黄化苗在光照条件下失去了自主转绿的能力。以OsABCI7为诱饵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进行筛库,研究人员找到了其互作蛋白OsHCF222。研究发现,OsABCI7/OsHCF222复合物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通过介导抗氧化系统从而调控细胞内ROS的稳态,以维持类囊体膜的完整与稳定。而在cnl1中,由于目标基因OsABCI7突变位点的存在,导致OsABCI7/OsHCF222复合物不能正常形成,最终引起了活性氧的迸发,使类囊体膜遭到了破坏。同时,外源抗氧化剂ascorbic acid(As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nl1中ROS的压力,从而缓解cnl1的突变表型。与cnl1不同的是,OsHCF222敲除突变体虽然也呈现出叶片褪绿的表型,但因其不能进行光合自养,致使苗期死亡。因此,研究人员推断OsABCI7与OsHCF222可能是在独立的调控途径中起协同作用。总而言之,该研究为水稻ABC蛋白功能的丰富提供了新的依据,特别是在ROS稳态与类囊体膜稳定分子机制方面。

wt_a12302200715102115_b7ce10.jpg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技部以及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中国水稻研究所2017级博士研究生贺彦为论文第一作者,吴建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来源:frontiersin 植物科学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Y2NDYyNQ==&mid=2247497965&idx=2&sn=828bb6ef0a69f013341f78b3036194e6&chksm=e8bd8af3dfca03e5f91c8248c5e71b717a667b1d4b85c2963c23367858666f09295a3bed64f2#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蛋白 研究 类囊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