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怪人”?奇迹的缔造者--陈景润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3-19

  

▲视频:追忆一代科学巨匠--陈景润

6e7212.png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1742年,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79fc7e.jpg

“皇冠明珠”燃起奋斗之火

1933年初夏,蝉鸣声声,万木争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平凡的一天,却诞生了一位极不平凡的人物。福建沿海的小渔村里,一名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陈景润。1948年,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英华中学。在高中时代,受沈元老师的影响,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名字。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短短一句话燃起了陈景润为之奋斗一生的决心之火,也想一根生命线贯穿了这位传奇大师的一生。

切磋琢磨,玉汝于成

1949年,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大学毕业之后,他去北京四中任教,却因为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陈景润无奈回到福州老家,摆书摊谋生。

是金子总会发光,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楠校长发现了陈景润过人的天赋,推荐他回母校数学系任助教。

陈景润也没有辜负王校长的期望,在任教期间,他潜心钻研数学,于1956年发表《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华先生开始关注这位初露锋芒的年轻人,并将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7921ce.png

1960年,国际数学界的迎来平地一声雷。陈景润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7年后,他又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一时间,陈景润这个名字随着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突破被全世界称颂、传扬。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称赞:“陈景润的工作,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路透社发文:“有一名在一个在数论问题上取得进展的中国数学家,在这里已被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报纸上对陈景润的报道,将使西方电影明星和政治家感到妒忌。”

922f4b.png

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点燃那个时代求知学子心中的火焰。中国大地刮起了“陈景润旋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无数知识分子因为陈景润坚定了献身科学的志愿,在陈景润精神的鼓励下在科学前沿艰苦探索。

69f68f.png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科学精神永流传

陈景润先生已逝世22个年头,尽管陈景润先生带着对“1+2”的满意微笑和对“1+1”的无限向往离开了我们,但陈景润先生的科学精神永不消失。

e8b686.jpg

猜想猜想,圆我梦想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来源:“哥德巴赫猜想”微信公众号

陈景润 哥德巴赫猜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