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之中华脊梁-侯德榜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3-22

  著名科学家侯德榜是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在为科学奉献的一生背后,他以无私的爱国气节、严谨的治学精神及简朴的持家理念书写了侯氏家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爱国气节永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遭受很大损失。身为永利减厂总工程师兼厂长的侯德榜,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气节。

78c3fe.jpg

上图:我国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

著名科学家侯德榜(1890-1974)

  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后,为避免碱厂落入敌手,侯德榜带领碱厂的核心技术人员四处搬迁,侯德榜的孙子侯盛煌回忆说:“我爷爷将工厂设备能搬就搬,能撤就撤,绝不做亡国奴,当搬迁至南京时,爷爷深感到七七事变对国家的影响,建厂时便在厂里设置了制铁工坊,当战火四起,德国封死了邮路时,制铁工坊启用,碱厂很快就得以生产地雷、炸药,支援抗战。”在南京的工厂被日军炸毁后,为追回被日本掠夺的设备 侯德榜找到美国麦卡锁将军,索要设备,表示“哪怕一块废铁我也要拉回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态度!工厂迁至四川后,为改良制碱工艺,侯德榜赴德国就技术引进进行谈判,前期谈判一切顺利,但当德国人提出产品不能在东北三省销售时,侯德榜愤然回国。正是这样的契机,促使他在破译索尔维制碱法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盐的特点,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孙子侯盛煌介绍说:“他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他搞科学,不介入政治 但是他坚持是与非,当时的局势是你不过问政治,但政治过问你。他在很多地方都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阻碍。他信任中国共产党,因此在全国解放前夕毅然从韩国绕道回到了祖国。后来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逐渐将朴素的爱国气节上升为为社会主义服务。”十年动乱期间,虽经周总理保护,侯德榜和他钟爱的化工事业受到冲击。有人甚至对他说:“叫什么侯氏制碱法,应该叫狗屁制碱法。”对此,侯德榜仅淡然回应:“不叫侯氏制碱法,没关系。但是不能叫狗屁制碱法,可以叫中国制碱法。”短短几句话,这位饱受苦楚的化工专家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侯德榜的不少后辈曾赴海外留学,但都在侯德榜的指引下,回归祖国,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侯德榜的侄子侯虞钧于50年代回国后,发明了著名的“马丁-侯”公式,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新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俭朴持家重学问

342b5f.jpg

上图:1973年,侯德榜在北京的家中。

  侯德榜生活俭朴,不沾烟、酒、茶,经常穿打补丁的衣服,他的东西总是物尽其用,从不轻易扔掉。但他对学术研究的要求却从没有过一丝松懈。

  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侯德榜都是西服笔挺、衣着齐整,但实际上,他外衣里面的衣服常常尽是破洞。侯德榜的妻子张淑春每次去看望他,第一件事就是为他一层一层地缝补衣服。他的儿子侯虞钦回忆说:“父亲管教我们几个子女甚严,不允许乱花钱,他教育子女要珍惜粮食,小孙女吃饭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一粒一粒地捡起来吃掉,还要检查饭碗,看她是否吃的干净。勤能补拙,勤俭立业,是他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在侯德榜看来,化学工业要想造福人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科学,严谨求实。文革时,孙女侯盛欣下乡选调当上了老师,她回忆说:“放假回来,他(侯德榜)总会细致地问我‘你教化学讲的是什么?你要把教材拿来给我看。’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合成氨,他几乎在考我合成氨的原料是什么,合成氨的条件是什么,合成氨需要的催化剂是什么,细致得很。督促着我以后在任何备课教学工作中,我都得细心地把自己的每一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上讲台。”

为了简约生活开支,侯德榜和家人通常吃得都很清淡,每天有一顿饭必是面条,而且是只加便宜的雪里红,没有其他酱料的素面。在病重期间,他曾用颤抖的手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示:“德榜体弱多病,恐不久于人世,对党和国家的栽培,无以图报,愿在百年之后,将家中珍藏的书籍捐献给国家。”他的儿子侯虞钦根据父亲的遗愿,将100多册书籍捐赠给北京图书馆,500多册赠给化工学院。去世前,侯德榜没有把生平节约下来的钱与住房留给后代,而是如数捐赠给了化学工会,用来发展化工事业和购买科技书籍。

勤奋笃实勉后人

  侯德榜曾说过:“就天赋而论,我不算聪明,但我深知‘勤能补拙’这个道理,我一生之所以有些成就,除客观原因外,主观上要归于勤奋。”勤奋,在他的一生中,贯穿始终。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以勤勉、拼搏的姿态勉励着后人。

  “勤奋、拼搏”是侯德榜的座右铭,生活中的侯德榜对子女们的要求也同样严格。侯德榜之子侯虞钦回忆说:“寒暑假,遇上父亲在家,母亲就开玩笑说:‘你们的鼻子又要给栓住了’。的确,这个假期我们就有些‘难过’,清早,我们睡不了懒觉。晚上,要等他回来检查作业。功课都做完了,侯德榜还要求孩子们预习功课,即便找不到合适的课本,也要找些英语课本来预习。

  侯德榜曾多次对家人说:“人活着就应该工作,没有工作就是废人。”虽然身为厂长,但在工作中,他事必躬亲,没有只要生产一出问题,第一个装锅炉查问题的就是他。侯德榜工作起来精神高度集中,饮食起居毫不讲究,据他的家人介绍:“他甚至能把毛裤贴着肉穿。问起来他只是笑笑,说‘我的皮肤不像你们那么细,我的皮肤粗。’”

  侯德榜一生心系化工事业,解放后为考察化肥使用情况,他四处视察,最后跑不动了,便在家里开会研讨。侯德榜的孙子侯盛铮回忆:“祖父是一个非常勤勉的人,记忆中他除了吃饭睡觉,基本都在工作。他的工作室就在卧室旁边。就在去世前几天,祖父依然不停地写写算算做微积分。”直至去世前几个月,侯德榜还向化工部党组打报告要求到大连化工厂进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当时他已经是重病缠身,84岁高龄的老人。    

  侯德榜曾说:“我一向是怀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纯真感情,追逐着一切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坚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斯人已去,声犹在耳。侯德榜的家风故事,展现了一位士子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当今值得学习的楷模。

文章来源:个人图书馆 

作者:旷达晚年要幸福

侯德榜 侯氏制碱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