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4-09

df1de5.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体现在党中央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会确定了“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为本报告的主题。本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报告从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出发,基于社会治理执政理念中重要的方针与原则,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涉及到的四个核心的心理学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心态、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社会治理中的组织与管理、危机与风险管理。这四个方面各有侧重地涵盖了社会治理中不同侧面的心理学问题,按照“从社会治理理念中来,落脚到社会治理实践中去”的思路来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中心理学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画面。第二部分专题报告的选取来源于与社会治理有关的、近几年获批的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7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即人类合作行为、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价值观、网络大数据、危机情境中个体与群体的身心互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心理学研究以及早期逆境对个体健康发展的影响,这7个主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心理学界有关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报告的组织与撰写得到了心理学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希望本报告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所助益。

吃亏是福吗?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采取或接受一个 明显导致损失的选项,如,“无酬加班”、“放 弃遗产”等。主流决策理论从不将此解释或预测为我们主动做出的选择行为,这类选择 是有意为之还是决策偏差,我们都知之甚少。 反倒是中国古语“吃亏是福”,不仅对选择 单一损益选项的决策行为进行了阐释,而且还大力推崇这类行为。

为了探索“吃亏”与“现报”的关系以及“吃 亏”与“后报”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 究所李纾课题组(Zhao et al, 2017)搜集了世界名人的吃亏轶事,然后用这些轶事作 为成功人士的关键事件,开发基于轶事的量 表来测量吃亏倾向。参与研究的被试来自中国十几个省和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吃亏是 福”不是“精神鸦片”而是现实。当下越倾向 于吃亏的人,目前所拥有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SEI)越高、主观幸福感(SWB)越强(现 报);而且“吃亏是福”具有长期后效(后报),即以前吃的“亏”能预测现在获的“福”, 多年前越倾向于吃亏的人(大学毕业 20 年以 上),现在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越高。

0e2ec7.png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