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栖生物调查”看补饲事件,绿会大滨鹬研究组整理专业意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4-25

近日,绿会组织实地调查小组深入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对大滨鹬等鸻鹬类进行了一周的跟踪观察,并且通过走访当地群众,了解到大滨鹬等健康状况良好,未出现食物短缺的情况。绿会大滨鹬研究组结合当地蛤类的一些信息,就“底栖生物调查”咨询了有关专家,得到了一些专业建议,现整理如下:

微信图片_20180425153230.png

图片由志愿者李老师提供

1. 底栖生物调查方案应具“空间”代表性,即涵盖整个保护区:根据保护区实际底栖生物分布情况,结合保护区经纬线,按照“横类样线”和“竖类样线”交叉形成网格,选取14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面积情况不同,每个点取几十到一百个左右的样品。尽量做到“随机取样”,从而真实代表保护区的实际底栖生物情况。

2. 底栖生物调查方案应具“时间”代表性,调查应该结合之前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而不是仅仅依据一年的数据判断;此外,选定一年中的特定时间段内固定地开展调查,形成一个长期科学的调查结果。

3. 对于单一年度的“底栖生物调查”,需要的调查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持续一个月左右;同时底栖生物调查需要专业的设备和调查方法,采集到的样品后续也需要专业的分析处理;底栖生物因生活在河口和浅海滩涂处,需要租借船只进行采样,投入的资金有数十万元左右。

4. 大滨鹬等水鸟是一种“指示生物”,通过深入地跟踪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体态丰满程度、休息状态和飞行状态等,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它们的食物如一些蛤类的数量是否充足,进而反映出当地的“底栖生物”的情况。

5. 对于进入“国家级保护区”进行调查取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七条: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其中,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微信图片_20180425153234.png

针对本次“大滨鹬补饲”事件,中国绿发会从“宏观保护说”的角度出发,深入一线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和收集第一手资料。绿会持续跟进大滨鹬和蛤类等底栖生物的情况,并向专家咨询关于“底栖生物调查”的意见,旨在通过调查切实做好底栖生物调查和保护,针对大滨鹬等鸻鹬类的蛤类等食物提供建议,进而从宏观角度保护好大滨鹬等水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稳步进行。

文/小乔  审/Taylor  编/Angel

相关链接:

春江水暖鸟先知 | 绿会调研组深入鸭绿江保护区:未发现有死亡的大滨鹬等

绿会“鸭绿江口调查小组”成员接受辽宁电视台采访

绿会“鸭绿江口调查小组”进入保护区实地调研大滨鹬食物短缺情况

绿会组建“鸭绿江口调查小组”探寻大滨鹬补饲事件原因

绿会招募志愿者调查鸭绿江口大滨鹬补饲之需:寻找根本原因,构建长久解决之道

争论 | 补饲鸭绿江口大滨鹬?各方观点不一,绿会汇编分享

鸭绿江口鸟类食物严重短缺,专家呼吁为濒危大滨鹬紧急补饲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5039.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