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从600米到7062米 ,我们经历了这些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5-30

地球70%以上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蕴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5月19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报告会上,“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和“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研究员带来“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先锋”主题报告会,将我们带回研制我国自主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难忘奋斗历程。

6c0181.jpg


从零起步解决难题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载人深潜技术,我国认知和利用深海的能力,以及对国际深海治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受严重影响。

胡震回忆,“1991年我参加工作,那时以中船重工集团702所为首的科学家团队,提出了研发我国自己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建议,主动开展了一轮轮工作。”

2002年,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立项研发。为支持该项目,不少退休老科学家主动返回岗位,肩负起传承的职责。

“在蛟龙号研发之前,我国的载人潜水器达到的深度仅仅是600米。”胡震说,我们面对不少技术难题,包括设计方法,超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深海通信和导航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还要面对国内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的不足,许多部件和单元都要从零开始。”

由跟跑、并跑到领跑

据胡震回忆,在蛟龙号海上试验阶段,面对未知深海环境,一支没有任何经验的深潜新兵——设计师,勇敢肩负起重任。

他说,“海试出发前,设计师们纷纷表达下潜意愿,并签署了志愿书,不仅是责任,也表达了对研制产品的信心。”胡震表示,大深度下潜由他们来完成,能提振后来应用者的信心。

正是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仅有的600米载人深潜技术基础上,团队联合国内100多家单位,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可靠水声通信技术等世界性难题,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重大跨越。

“蛟龙”号下潜至7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军万米作业领域

“蛟龙”号取得成功后,胡震团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结合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又继续开展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这也就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深海勇士”号。

45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发,主攻关键技术包括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的材料、加工工艺和检测技术,深海充油耐压锂电池技术,超高压海水泵技术,低噪声深海推进器技术,深海声学设备技术,深海载人潜水器高精度作业控制技术等,国产化超过95%。去年的海试表明,“深海勇士”号的总体性能、实用性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产技术和产品使“深海勇士”号在电能、潜浮速度、声学通信和自动控制方面拥有国际上同类载人潜水器独特的优势,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大深度技术领域拥有全面自主研发能力时代的到来。

胡震说,4500米国产化技术取得突破后,经过严密科学论证,我国继续启动万米作业系统的研发。“在该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有力支撑我国抢占深渊科考的先机。”

来自:江苏公众科技网

作者: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陶韬

载人潜水器 胡震 蛟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