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浩:仁心创造医者传奇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18-07-18

作为医生,温浩以出类拔萃的精湛医术拯救了不计其数各族生命垂危的患者,作为科学家、一院之长,他更时时刻刻不忘肩上的责任。

7b3f41.png

五月的乌鲁木齐花红草绿,温煦绚丽,阵阵微风吹过,夏日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记者来到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见到了闻名已久的温浩院长。

温浩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之中兼蓄着平和与慈厚,言谈之间透出睿智和淡定。

温浩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还兼任着“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副主席;新疆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包虫病国际学会副秘书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所长;自治区包虫病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全国理事等多个职位。

温浩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温浩曾经下过乡、当过工人。恢复高考以后,他于1978年考入新疆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前身),毕业之后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了一名普通外科医生。

为了进一步学习深造,1985年温浩考上母校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的医学硕士研究生,选择的就是包虫病诊断与药物治疗方向,师从姚秉礼教授。姚秉礼教授是曾在1965年的《中华外科杂志》上阐明肝泡球蚴虫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的中国第一人。导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温浩产生了极大影响,三年中,他共完成了四个系列课题的研究,从免疫诊断到药物治疗,为日后研究与攻克包虫病打下了重要基础。

13b38c.jpg

1988年,温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恰好得到了一个参与多国进行包虫病研究的国际项目的机会,如鱼得水,抓住机遇与外国专家一起深入到阿勒泰山深处的农村牧区进行包虫病调查。他说:“这段经历,为我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视窗,在专业技术上和科研思维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尤其是英语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

1989年11月,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研修三个月。温浩非常珍惜这三个月的宝贵时间,每天12小时泡在实验室里,他的执着精神打动了导师,3个月的研修时间延长到6个月。1990年,他关于包虫病药物治疗评价的学术文章在国内权威杂志《中华医学》上发表,在同行中引起反响。

研修期满后,温浩又凭借着出色的英语能力和研修成果获得了在英国读博的机会。  留学期间,温浩常常废寝忘食地工作至通宵达旦,时常为了一个数据在医院反复实验,为了一个论点反复修改,为了一张插图详细勘误……

1994年,他发表了被国际同行专家认可的4篇SCI学术论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争取到完成了世界首例肝移植治疗包虫病的医学中心——法兰西孔泰大学医学院消化血管外科及肝移植中心从事临床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并在第二年完成了留英博士和留法博士后的全部工作,还参加了三次国际大会,分别获得“杰出优秀青年奖”、第17届和第21届包虫病国际大会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专家组成员亚洲协调代表。

他所进行的包虫病联合化疗、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究及包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3b6d8.jpg

面对外国研究机构的盛情邀约,返回祖国是温浩的不二选择。但是,当北京、广州、宁波等地的多家大医院都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在家乡扎根,选择了新疆医院。他说:“医院和患者都需要我,包虫病国际合作更需要我。”倾情西北大地,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重塑铸梦之旅,是他不变的心愿。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尤其是泡型包虫病,素有“虫癌”之称,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事例不胜枚举。

学成回到家乡的温浩立即投身到了母校的医教研工作当中,当时的工作条件极其简陋,研究经费也很短缺,1996年至1998年期间,在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和新疆医科大学及医院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建了5个实验室。他的研究团队2000年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转为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2002年经科技厅批准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包虫病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

温浩作为分管副院长主持的“肝移植”和“试管婴儿”两项重点项目,2000年均获临床成功。同时,由他担纲的课题组还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项,其中包虫病的早期免疫诊断经过艰苦攻关,组合抗原包虫病快速诊断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获国家专利及卫生部高科技产品推广项目。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温浩还带领着团队借鉴国际标准,参与制定了国内肝包虫病手术和药物介入综合治疗体系,将包虫病研究从应用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临床药物治疗-临床外科-肝移植,一直到包虫病的宏观控制,做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以肝胆外科疾病综合防治为中心的医教科群体与博士后、博士、硕士高学历层次学术团队已经在逐年成长起来。

13b38e.jpg

2005年5月,第三节包虫病诊断与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与会的中外专家对该院的包虫病研究治疗水平给予了极高评价。国际包虫病联合主席De Silva和WHO包虫病专家工作委员会总协调人Craig教授说:“新疆的包虫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10年,温浩主持的“提高我国包虫病诊疗水平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他和同事们历经20余年研究与实践,结合8070例肝、肺、脑、骨等包虫病患者,持续改进及不断推广多学科临床诊治和长期包虫病普查、宣教与治疗一体化的包虫病诊疗适宜技术的成果。

温浩在完成这一获奖项目过程中出版专著3部,发表中文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36篇,他引693次;其中温浩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通讯13篇,单篇引用最高达74次,SCI他引223次,并先后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共计11项。他和团队完成的包虫病外科诊疗技术及相关产品在新疆、四川等7个省、自治区得到了应用与推广。他们通过对包虫病外科治疗、诊断(免疫学和影像学)、药物治疗、专利技术转化、相关技术及产品推广和应用以及系列基础研究,使得我国包虫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这些诊疗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让我国的包虫病综合实力保持在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基层患者遇到疑、难、危、重疾病,不仅要忍受病痛,还要长途颠簸,不少人因此失去最佳的治愈时机甚至失去生命。”作为医生,温浩以出类拔萃的精湛医术拯救了不计其数各族生命垂危的患者,作为科学家、一院之长,他更时时刻刻不忘肩上的责任,不仅在多年来走遍全疆各地,主持了新疆包虫病灶临床研究所工作,建立了伊犁、巴州、博州三个分所,还在疫情较严重的10多个县建立了包虫病防治中心。同时,他更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千里迢迢远赴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及西藏那曲等包虫病高发流行地区,普查防治农牧民数万例,治愈患者万余例。

17岁的少年唐柱曾是新源县的一名学生,长期受到肝、肺、脑泡球蚴病折磨,视力急剧下降,缠绵病榻,生命垂危,尽管风险很大,温浩毅然决定为他实施自体肝移植以挽救生命,整台手术历时11小时,手术中患者长达68分钟处于无肝期!在四川华西医院严律南教授的指导下,温浩带领肝移植团队成功实施这项特大手术。现在,唐柱不仅身体状况得到彻底好转,还已实现了独立生活。这次手术成为国内首例联合药物和手术治疗肝、肺和脑泡球蚴病的成功案例。

13b65f.jpg

2005年9月15日,温教授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肝胆医院董家鸿教授联手协作,历时十八小时成功完成一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将供肝的左半部移植给了5岁的古丽胡玛尔,右半部移植给了15岁的伊力夏提。新疆成功实施的这例手术因患者年龄小、手术难度大而受到国内外肝移植专家的充分肯定,温浩教授也再次备受医学界瞩目。

为帮助更多边远地区的贫困病人,让患者真正享受到“足不出户的优质医疗服务”,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出资600余万元,依托上海“白玉兰”远程医学管理中心、北京“爱客福”远程医疗技术中心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医学中心等网络技术平台,利用自身医疗人才与资源优势,于2008年4月15日正式启动远程医学中心(网络医院)远程会诊咨询工作。通过远程会诊,至少可为每位患者减少诊疗费用8000元。

 远程医学中心成立这些年来,远程医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一附院远程会诊病例已累计达数万例。医院已陆续与全疆10家地州县医院开展远程重症实时会诊工作,开创了全国远程医学工作的五个第一,即年会诊总量第一、单日会诊量第一、会诊费用最低廉、首创网络专家门诊、首创中央转移支付(新疆)包虫病外科救助项目的远程会诊工作,实现了内蒙古、甘肃、新疆三地包虫病人联合会诊。仅2010年一年,日均远程会诊量就达到26例,单日会诊量最高达到60例,日均会诊量和单日会诊总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在本中心,远程会诊的费用是全国最低的,县级医院会诊收费50元,地州市医院会诊费用也仅需80元,极大方便了患者。中心开阵数万例远程会诊,转诊率在8.26%,实现了确保全疆各地州万余名患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一附院专家高超医疗服务的承诺。这一平台为全国各地包虫病患者打通一条救治疾病乃至生命的“绿色通道”。目前,一附院的远程医学工作已拓展至中亚邻国。

2010年11月15日,卫生部陈竺部长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观时,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赞叹远程医学平台在新疆的良好应用。

到今天,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温浩依然十分重视每一台手术、每一次门诊、每一次查房、每一次会诊。他心系病患,为了患者不惜穷尽心血。

 除了日常的科研与临床工作,自2001年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以来,温浩还担负起了更多的职责。他考虑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学科建设,而是全院乃至全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上任伊始,他就和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贯彻落实“文化建院,依法治院,科技兴院”的方针。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大趋势,温浩院长感到要想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长胜而不衰,就必须创建医院自己的品牌学科和核心竞争力,于是医院加快了学科整合和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13c463.jpg

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医院前后组建了心脏中心、骨科中心、肿瘤中心、消化血管外科中心、影像中心和宋庆龄基金会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等,并在心研所、包研所后继而又成立了自治区血研所、医学影像研究所、临床麻醉研究所等。医院还在全疆医疗卫生系统争创“自治区十佳医院”的活动中获得了好的成绩,取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全院各项医疗业务指标和经济指标双飞跃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一附院从领导班子到全院职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怎样才是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如何才能更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从“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各类疾病的诊疗规范,秉承用群体和多学科集体智慧来确定一种疾病的诊疗理念,从学科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如: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展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瞄准世界医学科学前沿,与全球知名医学机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建立起重要的合作关系,借鉴其经验,对医院肿瘤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以肿瘤为中心,汇集各科肿瘤医疗组组建了内科、外科、影响、超声、病理,形成了若干个肿瘤诊疗学科群。

2005年3月,一附院还以心内科为主体,结合心外科、心功能科、心脏超声诊断科及心血管实验室等多个科室,组成心脏中心。经过近10年发展,已成为具有现代诊疗模式和国内一流诊疗设备的心脏中心,并肩负有自治区心血管病研究所、自治区心脏起搏介入诊疗中心、自治区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的责任与义务,其综合专家力量、科研水平和诊疗技术位居全国同行前列,至今承办两届的西部长城心血管会议,千人学术大聚会,充分体现了新疆心血管疾病诊疗、科研和教学中心的权威地位。

在温浩的努力建设下,医院现有包虫病和心血管创新群体,并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手术及药物治疗等方面为今后用于临床免疫诊断、影像学定位诊断、定向介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率先在新疆原创或引进、推广多项新技术,创造了多个全疆乃至全国“首例”。2008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近百家大型医疗机构中以918.5分的成绩进入“前十”,位列西北地区医疗单位之首。

此外,一附院还对原有的放射、CT、核磁共振等功能科室进行整合,在全国医疗机构中较早成立了影像中心,改变了传统的以仪器设备为专业基础,而代之是以疾病系统划分专业开展临床诊疗,从而优化了检查手段,提高了影像医生的诊断综合实力,缩近了与临床医师的交流距离,使患者得到更为系统、低耗的检查和多学科群体诊疗优势。

1b5b20.jpg

可持续的学科整合,使一附院骨科中心成为拥有4个科室5个专业群、解决各种骨科疑难杂症的中心,在很多疾病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造血干细胞移植,肾、肝、肺移植和生殖助孕中心成为卫生部认定的执业医疗机构,亦是体现一附院医疗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平台和医学伦理管理标志。如今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科室都编写了临床诊疗规范,并按照卫生部和卫生厅指导从高风险科室启动实施了40多个临床路径。

医疗事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温浩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在建院50年华诞时,在新疆也仅有一附院可举办“百名学子、百名博士”社会义诊的大型院庆活动。

而要想留住这些人才,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2007年7月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成立,投入100多万元专项基金支持开展学术和联谊工作,为每名在院工作的留学回国学子和博士提供2~5万元的医院科研启动资金;投资亿元建成医院科技楼,提供了国内医院最好的医学研究中心和动物科学研究基地,并通过包虫病综合防治研究,少数民族心血管疾病研究,新疆重大肿瘤研究等优势科研项目为载体,引进了20多名优秀留学人才和博士来医院。通过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制度,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使百名博士、20多名博士后人员安心工作,发挥出各自潜能,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现象。

此外,医院通过医、教、研计量考评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认定医院学术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以及医院名医等,并给予分配上和工作生活上的政策倾斜,反响良好,形成老中青凝聚共创医院辉煌的大好局面。

1b60ca.jpg

温浩教授尤其注重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经他指导的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有半数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博士或博士后均获得学生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好评,作为博士生导师和配套留学项目负责人,他利用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合作关系,输送了百余名医务人员出国研修,为数十名优秀中青年学者创造了出国攻读学位的深造机会。

从医院整体建设到人才培养,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给患者解除病痛,用医者的大爱为生命撑起一片天空。

辛勤的付出,终换来果实累累。

仅在2008年到2013年的五年间,实验室就主持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项目主持1项、子课题2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十一五”计划参与1项,自治区级及其他项目3项,累计研究经费530.0万元。同时,实验室和温浩本人也在不断取得各种成果和奖励。2000年至2005年,实验室先后四次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007年,实验室更是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而温浩本人在1999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优秀留学归国科技人员;2000年受聘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2年获得中国科协西部突出贡献奖;2004年聘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专家, 2005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中青年特殊贡献专家;2008年获“全国卫生外事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声杯优秀医院院长”称号;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201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华仁杯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CCTV科技盛典科技创新人物称号;201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等等荣誉称号。

在温浩看来,这些都已属于过去,他考虑更多的是新疆医疗事业将来的发展与前景,他将与同仁们携手共进,以难能可贵的爱心贯穿于他为之奋斗的医疗事业之中……

来源:新疆纪实文学学会

运营编辑:李琪

科学家精神 双百人物 温浩 新疆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推荐资讯